中國的藥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藥,從藥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藥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滋補酒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誌>>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壹人飲酒,壹人飽食,壹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藥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藥合壹:藥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藥的結合,彌補了藥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藥,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藥物配入酒中制成藥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壹太快事。
酒為百藥之長:<<漢書·食貨誌>>中說:"酒,百藥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另壹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藥物的效果。酒與藥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壹種藥,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壹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壹是作藥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藥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藥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藥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壹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蔔。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壹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藥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壹,其中***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藥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藥酒大多數是藥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壹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藥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采用藥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藥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藥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壹段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壹方面可使藥材中的壹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壹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壹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煆竈下灰壹鬥,清酒壹斛五鬥,浸灰,候酒盡壹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還有壹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壹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備藥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註>>中提出了壹套冷浸法制藥酒的常規:"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註意到了藥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藥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藥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藥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壹盟威之道,俗稱五鬥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藥配方。張天師將藥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藥入酒,酒帶藥行,藥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藥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藥酒。
熱浸法制藥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壹例"胡椒酒",該法把幹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藥酒,當做為壹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藥酒的配制。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藥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藥,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制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壹期間的壹些醫藥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臺秘要>>卷三十壹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
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藥方多達壹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藥酒配方中,用藥味數較多的復方藥酒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藥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藥酒的制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藥酒采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藥學有了新的發展。藥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藥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壹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壹部營養學專著。***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壹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壹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五十二卷,萬歷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藥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藥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藥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準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藥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藥酒新配方不斷湧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藥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藥酒門載藥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藥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藥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藥酒占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甕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藥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藥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藥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藥酒。與明清以前的藥酒相比,這壹時期可說是補益藥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藥。唐宋時期的藥酒,常用壹些溫熱燥烈的藥物,象烏頭,附子,肉桂,幹姜等。這樣的藥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藥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藥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藥物以及補甸養陰藥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藥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壹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藥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藥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藥酒。<<醫方考>>壹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藥酒配方的組方用藥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藥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壹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藥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藥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藥材中的壹些酶類物質,增強藥酒的穩定性,因此采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藥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壹種科學方法。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藥院校.開辦藥廠,發展中藥事業,使藥酒的研制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藥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制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藥酒生產趨向於標準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藥酒規範列為國家藥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藥酒生產單位與醫療、科研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隨著中醫藥工作者和藥酒研究生產人員的***同努力,對中國藥酒的發展歷史,中國藥酒的特點和應用,工藝及質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出版發行了不少專著,例如本書《中國藥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發行以來,***9次印刷,成為中醫藥專著中的壹本暢銷書。這些著作的出版發行,反過來又推動了藥酒事業的深層次發展。不但出現壹批質量可靠,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和群眾歡迎的藥酒產品,而且在藥酒的毒理研究、藥理研究及質量監測、制作工藝等方面均有迅速發展。
藥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人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藥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藥的發展壹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