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傳說中的龍真的存在嗎?十二生肖中的龍又是怎麽回事?

傳說中的龍真的存在嗎?十二生肖中的龍又是怎麽回事?

龍-神物分類 四爪龍龍千變萬化,種類繁多。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螭龍,無角的叫虬(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註)。蛟龍,螭龍,虬,應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叫做蒼龍!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

《論衡》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關於五爪龍、四爪龍、三爪龍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虺:是壹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蟠螭:螭龍 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壹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裏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壹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壹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註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虬:壹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虬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註釋:“有角曰虬,無角曰龍。”另壹種則說幼龍生出 虬龍角後才稱虬。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虬。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虬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虬蟠千仞劇羊腸”之句。

蛟:壹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壹,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 應龍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壹只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壹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壹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禦覽》中,對蟠龍又有另壹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壹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壹,又稱為蒼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幹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壹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誌。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是壹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壹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蛟龍:其實“蛟”與“龍”是1種傳說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齡時的稱呼:小時為"蛟",大了成"龍"。雖然都有強大的力量,卻壹正壹邪,有本質不同。 蛟龍 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蛟去。――《說文》

其中有虎蛟。註:“蛟似蛇四足,龍屬。”

母龍曰蛟。――《抱樸子》

義興水中有蛟。(蛟,這裏指鼉,鱷壹類的動物。)――《世說新語·自新》

又如:蛟虬(蛟與虬。虬:古代傳說中壹種有角的小龍。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龍。螭:傳說為蛟龍之屬的壹種動物);蛟兕(蛟龍與兕牛)

又有古書說是無角龍

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

乘六蛟兮蜿蟬。―

龍則是中國傳說中的壹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壹。《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蛟龍在現實中的生物:蛟龍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次數極為頻繁。中學時有篇課文寫的是晉朝時的周處“殺虎斬蛟”。那麽,蛟龍到底是什麽呢? 短吻鱷

我認為,蛟龍有兩種原型:壹種是短吻鱷,英文名叫Alligator。現在世界僅存為數不多的幾種,如中國的揚子鱷,美國的短吻鱷以及南美洲的Caiman(凱門)鱷。

而世界鱷科動物中,大多數是屬於Crocodile。在中國,有壹種鹹水鱷,學名灣鱷,唐朝韓愈寫過壹篇祭鱷魚文,就是為了趕走當時在廣東潮州壹帶為害百姓的灣鱷。現在此種鱷是現存鱷類中最大的壹種,最長可達七米,分布在澳洲和馬來亞壹帶。

短吻鱷與鱷的區別在於:1、後者嘴巴閉合時,下頜有四個牙齒仍能看到;而前者沒有這個特點。2、前者比後者更有適應較寒冷的環境。3、前者的吻部較鈍而後者的吻部較尖。

古時,我國的中原地區氣候較現在溫暖,當時的河南曾經有大象出沒,這可以從河南省的簡稱“豫”中看出。不排除當時有鹹水鱷出沒於中原的江河湖泊之中興風作浪。而我國傳統的龍的形象,也在極大的程度上借鑒了鱷的形象。

而對於短吻鱷,我前面說過,它的吻部較粗鈍,與龍那種較尖的吻部不符合,而且我國僅有的短吻鱷--揚子鱷的體型較小,為害也不可能有灣鱷那麽大。因此,我認為,傳說中的蛟龍就是現在我國大陸已很罕見灣鱷。 蒼龍:①龍名。《楚辭·惜誓》:“蒼龍蚴虬於左驂,白虎騁而為右騑。” 蒼龍

②馬名。《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乘鸞輅,駕蒼龍。”註:“馬八尺以上為龍。”

③黃道東方七宿總稱,即青龍。《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傳:“火,蒼龍之中星,舉中則七星見。”

④指太歲星。古代術數家以太歲所在為兇方,故亦指兇惡的人。

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壹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壹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裏,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壹個神獸與壹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三輔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抱樸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據《北極七元紫延秘訣》記載,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朝範致能《嶽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誌·舒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太上黃箓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鬥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郁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蜃龍:蜃龍(有殼) 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壹種。

蜃頭上有像鹿壹樣分叉的角,脖子到背上都生著紅色的鬃毛,鱗片是暗土色的,據說從腰往後的鱗片都是向前逆生的,腳像蛟壹樣,前端很寬。

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臺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裏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貴人們在活動。姿態美麗驚人,而且這些幻影還隨人不同,就算看同壹個幻影,在不同人眼裏也有細節差別。

蜃喜歡吃燕子,據說除此以外什麽也不吃。但是燕子是飛行迅速的鳥,也極少接觸水面,所以蜃才會做出幻影,引誘燕子飛進自己嘴裏。

海市蜃樓是蜃吐出的氣幻化出的幻影,但使用蜃的脂肪也能做出來:將蜃的脂肪混入優質的蠟,制成蠟燭。在快要下雨的黃昏時分點燃,也能看到幻影。但這樣的幻影遠遠不及蜃做出的幻影。

前面講過蜃喜歡吃燕子肉,因此在有蜃出沒的地方(從海市蜃樓可以看得出來),是絕對不出售用燕子做的菜,也嚴禁人們吃燕子。因為蜃聞到燕子味,就會襲擊吃了燕子的人;當發覺沒有燕子時,蜃會生氣,導致橋梁毀壞船只沈沒,使別人受到波及。所以如果不是要捉蜃,也不會有人吃了燕子再去有蜃出沒的水邊。

蜃是很稀有的龍,這都是因為蜃的生育方法的緣故:蛇和雉雞在正月交配,生下壹粒很小的蛋,這粒蛋會引來滿天雲雷,雷擊中蛋將它推入土中,在幾十米的地方會變成盤卷著的蛇的樣子,在兩三百年後,蛋周圍的土變成石頭,開始向天空上升,找到月光後巖石崩落,才會有生成的蜃出現。至於那些受到雷擊卻沒有進入地下的蛋,只能長成雉雞,有許多雉雞都是由變不成蜃的蛋孵出來的,但如果這些雉雞跳進海裏,就會變成蜃。

其壹,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源遠流長,據有條有理發掘,最早的龍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壹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其次是舉世矚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殼龍。第三是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發現的用卵石擺塑的壹條巨龍。眾所周知的內蒙古三星他拉玉龍等。這些都充分證明龍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國便十分普遍,同時也證明龍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來文化。

其二,據所見印度龍的最早考古資料,是公元前壹世紀的壁畫《龍王及其家族》,和紀元前後的《龍族向菩提樹禮拜》,晚於中國的遼寧查海石塊龍約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記載方面,據所知的史料來看,印度有關龍的文字記載,最早是龍樹於公元二世紀左右所寫的《智度論》,這壹記載距今僅1800年左右。而中國有關龍的記載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龍”字以及崇拜龍的壹些記載,這說明在3500年前中國的龍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國龍文化自形成之後,不僅在國內迅速傳播,而且很快傳到國外。印度佛教中的龍當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傳播路線可能有兩條:壹條是經中國西南地區傳入。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 中國龍文化傳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區;在秦漢早期中國西南地區就和印度之間有了頻繁的商品貿易。因此中國的龍崇拜經由這條途徑傳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龍文化傳播的另壹條路線是西域絲綢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與西域有接觸,傳說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達蔥嶺以東地方。商滅夏之後,夏部落有壹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區,到達甘肅等地之後,繼續向西遷徙,進入西域的焉耆國。後來,這些遷入焉耆國的龍氏族部落至晉代時成為該國的統治者,並以“龍”為姓。他們把自己的龍文化帶入西域是肯定無疑的。

其五,從語言學角度來說古印度的梵文中本沒有“龍”的專用詞,“龍”是和“蛇”合用壹個詞來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話中,雷電是騎白象的大神因陀羅手持雷鑿造成的。中國龍傳入印度之後,龍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羅,成為風雨雷電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蛇”的詞又來表示“龍”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龍的傳說約有20則,其中西域五則,北印度五則,中印度十則,而南印度壹則也沒有。從內容來年,龜茲、於闐的龍傳說與中國古代的龍傳說很相似,有乘龍及龍與婦女交合而生龍種的傳達室說,而與佛教毫無關系。而《大唐西域記》中關於蔥嶺以南、鄰近印度的龍神話傳說,其內容則與佛教中的人物有關。這也可說明西域是中國龍文化傳入印度的壹條路線。

其七,中國原始的龍,具有較多的蛇形象和屬性,印度龍也壹樣,與蛇有密切的關系。在佛教的繪畫雕刻藝術中,龍王的頭部後面壹般都有壹個展開的有三五個或七個頭狀物的眼鏡蛇冠子。另外,佛經還常有“毒龍形狀如蛇”的說法,也說明印度龍具有蛇的屬性。 龍-宗教與龍 佛教金龍壁道教與龍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早期的道學家已經意識到龍來自於蛇。《黃白篇》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並傳達室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

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龍被認為是“三轎”之壹。這裏所指的“三轎”,壹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張光直先生認為:“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仰韶文化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系,認為二者有淵源關系。

傳說有法力道行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龍。《酉陽雜俎怪術》稱:在壹個名叫雲安的地主,江邊有十五是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纖,無法通過。

佛教與龍

在佛經中,龍王(Nāgarāja)名目繁多,如《妙法蓮華經》稱:龍王有八,壹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

龍和佛教的關系在學術界還有爭議,壹說中國的“龍王”崇拜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理由是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隋唐之後,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另壹種說法則是印度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去的,經過印度人的再創造,成為“龍王”。

龍-西方神龍 歷史中的西方龍  西方龍現在壹般指Dragons,但在很久遠的年代,並不是這樣的。閃米特人的壹支在那壹個年代創立了猶太教,有壹些人認為猶太教中的Seraphim就是正義力量化身的龍。

在西方文明中各個方面、本質、含義、特征都最接近中國本土的龍的概念就是Seraphim,Seraphim不僅在西方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與中國本土的龍在中國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萊語中Seraphim的詞源意思與中國本土的龍的壹種主要起源相同。中國本土的龍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萊語中的大蟒,就是Seraph的復數,也有說法是加上壹個有“火焰”或“燃燒”等等意思的詞尾,在早期古希伯萊語中,因為無“龍”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龍,聖經中就表明,這樣的大蟒是有四肢的,壹些希伯萊神話的歷史資料也間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遠遠比Dragons更接近中國本土的龍,有四肢與六個由火焰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國早期神話中的應龍,而且Seraphim對於西方的人來說是壹個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現在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現在宗教畫像與雕塑中的Seraphim已經全是人型的了。

Seraphim現在壹般翻譯成熾天使,但在《偽經.伊諾書》中,Seraphim的意思卻是大蟒。在西方早期文明中,龍與蛇的概念常常是混為壹談的,但壹些人認為把熾天使理解為大蟒是壹種褻瀆神靈的行徑,其間涉及的宗教問題就不解釋了。

Dragons的出現要遠遠晚於Seraphim,它們是凱爾特人崇拜的對象,地位很神聖。中世紀初期,在大西洋上探尋新航道的維爾京人將自己的海盜船船首雕刻成Dragons的樣子,以此希望Dragons賜予自己無窮的力量。

基督教的誕生,使Dragons的命運發生了壹次翻天覆地的變化,Dragons成為Satanas的代名詞。新宗教的誕生,難免會與老宗教有沖突,如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壹樣,就將原來土著崇拜的阿修羅“貶”為惡魔。

龍在基督教中被視為惡魔的象征是源自Mesopotamia神話,在Mesopotamia神話中,龍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巴比倫神話中的英雄Marduk的對手Tiamato與Hittite神話中的Illuyankas,皆為其中例子。居住在Mesopotamia區域附近的猶太人也曾受其影響,並將這壹種觀念繼承下去,龍在猶太教與基督教中漸漸成為惡魔的象征。

西方龍的傳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龍的傳人」幾乎就是中國人的代名詞,但全世界真的就只有中國人叫做「龍的傳人」嗎?讓我們到歐洲去認識壹下其他的「龍的傳人」。

凱爾特人

紅龍是凱爾特民族的標誌,圖為威爾士國旗。

威爾士紅龍旗

凱爾特人是歐洲最古老的居民之壹,總***有近4000年的歷史,曾遍布整個中、西歐。今天他們的後裔主要分布於英格蘭島西南部的威爾士地區和北部愛爾蘭地區的壹部分。

我們所熟悉的許多以歐洲中世紀為背景的奇幻故事,諸如巨龍飛舞,法師作法,騎士馳騁等D&D中的典型場景大多出自凱爾特神話傳說。龍在凱爾特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凱爾特人和中國人壹樣崇拜龍圖騰。他們的守護神叫做Y Ddraig Goch,發音:[?0?5 ?0?8raig gox],意思是紅龍,壹直是該民族的象徵。電影《龍之心》(《Dragon Heart》)便是以凱爾特神話為背景塑造了卓克(Draco)的形象。現在常見的歐洲Dragon的形象正是來自凱爾特紅龍,雖然與中國的龍外形差異較大,但在凱爾特民族及他們的後裔心目中,其意義與中國龍之於華人沒有任何區別。

不僅今天威爾士的國旗上還印著紅龍,而且在威爾士當地的工藝品、服飾、建築物、汽車甚至茶杯、牙膏、打火機這樣的日常小東西上也經常印著紅龍。威爾士人以“紅龍傳人”之稱而自豪,隨處可見的紅龍圖案也成為了那裏的壹道風景。

波爾圖人

波爾圖市坐落在伊比利亞半島北部,是葡萄牙第二大城市,在現代工業化文明的深處,是古老的杜羅河孕育出的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波爾圖有壹座著名的大型體育場,叫做巨龍球場。這座體育場名稱的由來也和杜羅河有關:由於周邊有非常豐饒的礦產,杜羅河稱為“黃金之河”,在葡萄牙有壹個古老的傳說,有壹條巨龍想要霸占杜羅河兩岸的礦藏,由於它時常噴吐烈焰,所有人都對它無能為力。但是,聰明勤勞的波爾圖人最終用杜羅河的河水澆滅了巨龍的火焰,巨龍成了波爾圖人的仆人和保護者,並且幫助波爾圖人擊退了很多次敵人的侵略。從此很多波爾圖人都說自己是巨龍的孩子,還用“巨龍”為他們的體育場命名。

奇幻文化中的西方龍 西方的龍壹種傳說生物,擁有強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種類很多,其家族的龐大比起東方的龍來毫不遜色。中國的龍是“龍生九子,每子不同”,而西方的龍則是“龍生百子,每子不同”。有居住於深海的海龍,有沈睡於火 西方神龍山的火龍,有蟄伏於沼澤的毒龍以及無數的奇形怪狀的龍龍,以及九頭龍、龍獸、亞龍、雙足飛龍等等。

西方的龍擁有強壯的身軀,又長又粗的頸,有角或褶邊的頭,尖銳的牙齒,和壹條長長的尾。它用四只強而有力的腳步行,用壹對像蝙蝠翼的巨翼飛行,它的身體全身覆蓋著鱗片,保護著身體。它的眼睛有四層眼瞼,其中內三層是透明的,可保護眼睛免受傷害,耳朵可以開合,但不是所有龍都有外耳。牙齒尖而利,通常會向內彎,以便撕開獵物。

西方的龍多居於山洞,喜好財寶,通常洞中都會收藏大量的財寶。它可以作出噴吐攻擊,視乎該種龍的類別而有所不同,如紅龍會噴火,藍龍會噴電等。而它亦會對同類的能量攻擊免疫。龍是壹種可怕的生物,會發出壹種令人驚慌的氣勢,它亦可以使用壹些魔法的效果,視乎種類。

西方的龍擁有強烈的領土觀念,壹般在壹片區域裏只會存在壹條龍並且不會有其他生物。並且西方的龍大多都是單獨行動,切常年沈睡。只有它們的財寶或者領土遭遇侵犯的時候,它們才會從沈睡中蘇醒,捍衛自己的財寶和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