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七年(1650),南王孔有德領兵攻克桂林後,靖江王宓成為定南王宓。順治九年(1652),農民起義軍李定國攻占桂林,孔有德戰敗自焚。存在了280多年的靖江王宓被放火燒了。順治十四年(1657),宮媛建成。
民國初年,杜秀峰治下的定南宮成為廣西省元老院所在地。曾是第二師範學校、模範小學、第三高級中學和A類工業學校的校址。
1922年,孫中山以桂林為北伐大本營,設總統府。1939年,廣西省遷入皇宮辦公,1944年日軍攻陷桂林後遷出。1947廣西省* * *市重新成立。
1949桂林解放後,望城改為解放軍第二十四步兵學校(廣西軍政大學)。65438-0953,廣西師範大學、廣西軍政大學遷至望城。
20世紀70年代,文物工作者對兩座皇家墓葬和部門帝王墓進行了考古發掘。靖江故宮有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陶瓷、金銀器、玉器、金屬制品等。其中以陶瓷器皿居多,尤其是青花梅瓶,有300多件,10多個品種。
建築形式王宓望城占地約280畝。整個望城的宮殿建築都是嚴格的中軸線對稱建造,布局為“左祖右舍,前朝前,後寢”。中軸線上的承運門和承運廳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至上。城東南西北各有四個城門,名為“體仁”(東華門)、“李端”(正陽門)、“尊義”(西華門)、“廣智”(後宮門),相互對稱。皇城建築是明代皇宮的典型規制。在以獨秀峰為坐標的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李端門、載波門、載波廳、寢宮、禦花園、廣智門等主要建築。靖江王宓的建築格局和形式完全模仿北京紫禁城的風格。
在防城以南的正陽門,有壹個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加入“三元”(謝園、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季常而設立的“三元集合”廣場。東華門上的“狀元吉和”廣場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狀元吉和”廣場是為同治年間的第二名而建。
自靖江王朱贊彜葬於堯山以來,靖江陵共葬有十壹位靖江王,故稱“靖江王十壹陵”。其間還分別安葬了將軍王次飛、副將、郡主、鄉主及下級的皇族和姻親。根據現有資料,共有316座墓葬。靖江陵所有墓葬的建築布局均為長方形,中軸線上依次為陵門、中門、享殿、地宮。墓葬大小不壹,最大的占地270多畝,最小的不到10畝,最大的喪王墓地占地315畝。1996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