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的《春秋》講的是什麽內容越詳越好

孔子的《春秋》講的是什麽內容越詳越好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壹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壹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壹。 史書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壹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壹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壹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為春秋作傳者***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榖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谷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壹種出於孔子舊居的墻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壹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榖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榖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壹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榖梁傳。

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壹季的開始,壹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但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罷。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榖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事實上,春秋作為壹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貶”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過壹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壹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壹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因為《春秋》是粗線條的筆墨。為補這壹遺缺,後來又出現以春秋為主本的《傳》,即現今流傳下來的《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三種,並稱春秋三傳。《傳》的《春秋經》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壹些差異,傳文按年合並,先經後傳。本欄春秋為單行本,其他三傳請到本書館十三經欄目閱讀或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