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佛教是如何興盛起來的?

佛教是如何興盛起來的?

東漢末年黑暗的社會政治環境,讓很多人轉向佛教尋求精神解放。三國時期,下層佛教信徒數量大幅增加。這時的佛經翻譯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出現了安世高和智樓嘉應兩位翻譯家。來自安的和尚安世高系統地介紹了大乘經典和禪宗,而來自嶽家的和尚智樓嘉壹則介紹了大乘般若經典和思想。這種大小乘經典同時翻譯的局面,為中國佛教最終形成大小乘壹體的體系奠定了基礎。三國西晉時期,由於玄學的興盛,學習《般若經》而形成的佛教專門知識——般若經開始盛行,同時佛經翻譯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湧現出了智謙、康僧會、朱法虎等名家。他們譯經的特點是習慣用道家的術語表達佛教思想,表現出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相結合的趨勢。除了般若經,佛教戒律和佛教因緣也在此時傳入。來自中國的僧人朱世行受戒於壇上,這是中國正式出家的開始。並於魏甘露五年(260年)首次赴於闐取經,成為漢僧西遊的先行者。

東晉十六國時期,大壹統局面崩潰,人民陷入黑暗深淵。出於共同的需要,全社會大力支持佛教的傳播,推動其快速發展。突出表現為皇帝貴族崇佛,寺院僧尼數量激增,翻譯場廣泛設置,佛經翻譯和研究加強。這時,北方的傅土成、道安、鳩摩羅什和南方的慧遠成為他們翻譯、傳教和研究佛經的最有影響的人物。

南北朝時期,佛教信仰不斷興起。南朝所有的皇帝都信仰佛教,但梁武帝對佛教的熱愛是無以復加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和十六國壹樣,仍然大力支持佛教。由於地域的限制,南北方的拜佛方式略有不同。南方繼承東晉徐雨,重視佛教義理傳統,在佛教理論上有許多創新。北方缺乏深厚的論義傳統,重在建石窟、修習禪定。著名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在北魏時期開鑿的。此外,中國僧人向西方求法也成為壹個引人註目的現象。在南北方眾多的求法者中,法顯是最有名的。他寫了《佛陀的故事》,詳細描述了他曲折的旅程和豐富的經歷,也為後人了解和研究南亞的歷史和地理文化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由於佛經的系統翻譯和佛教思想與儒道思想的進壹步融合,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了各種側重於研究佛經某壹部分的學派。他們都互相爭論,獻疑發難,呈現出壹派繁榮的局面,為隋唐佛教宗派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隋唐五代時期,在南北朝各派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壹個較大的佛教宗派。隋代出現的教派有天臺宗、三論宗、三綱宗。唐朝出現的教派有:華嚴宗、法香宗、禪宗、法家宗、凈土宗、密宗、藏傳佛教。教派的出現是佛教長期發展的結果,大壹統的社會條件和日益繁榮的寺廟經濟是有力的催化劑。各種教派往往以壹些大寺院為據點,都有嚴格的教義和不同的教規,並與財產繼承權掛鉤,強調傳法世系,具有強烈的宗法性和排他性。因為各派所構建的理論體系代表了當時哲學思想的最高水平,深刻影響了廣大學者的思想和精神,影響了整個時代的思潮。此後,由於佛教的進壹步普及,各派教義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普通人觀念的壹部分。

五代以後,佛教繼續傳播,但基本方向是由盛轉衰。以禪宗為代表的漢代佛教進壹步儒家化,其外在功能和內在精神逐漸與儒道壹致,呈現出三教交匯的面貌。宋代佛教的重大事件之壹是漢文大藏經的刻制和印刷。先後刻有《珍寶》、《尊寧藏》、《開元藏》、《四喜藏》、《真沙藏》,為保存佛教文獻作出了重要貢獻。遼朝采取護佛政策,所以境內刻經建廟活動相當興盛。元朝和清朝都很重視喇嘛教,主流佛教也沒有大的起色。明朝朝廷對佛教限制較多,但也有學者對佛教產生了興趣,出現了很多佛學精深的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