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碧嶼村的歷史文化

碧嶼村的歷史文化

千年古村-桂花籃(現分為普寧碧嶼村、青洋山村兩個行政村,因此兩村也稱兄弟村)

桂花籃古村創建於北宋景德年間,位於普寧市南徑鎮東南,潮陽、普寧交界處,古屬潮陽縣,隸屬潮州府,明神宗元年劃入普寧縣治下,現在包括碧嶼、青洋山兩個行政村。明洪武之前屬土包括大徑山大部分山地,南徑鎮西北部多個村莊,遠至峽山龜山都有山地,地域廣,劉氏族譜有載“良田萬頃”可證。自北宋劉氏建古寨,明洪武劉氏散寨後由眉山壹系蘇氏居住,已有千年歷史,村中古跡文物眾多,其中有三處為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多處劉氏貴族墓群區,幾十座蘇氏祠堂,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底蘊卻不為世人所熟知。

巷道如八卦陣

桂花籃古寨在碧嶼,其龍脈依青獅山,後有七峰相連,山峰伏而起,起而伏,堆堆垛垛,山勢踴躍奔騰,從遠處看恰似壹條騰飛的龍,左邊青龍為象山,右邊白虎為牛山,前朝貴嶼獅子山,壹水環繞,既得水又藏風,是面向平原的天然地理大格局,景色極為壯觀。古寨中間是壹座小圓山,山上古木參天,古寨祠堂房屋都依山而建,山下築起厚1.6尺,高約4米的圍墻,寨圍長約1公裏,古寨內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設東、西、南、北4寨門,2個水門,8個崗哨,行走在壹條條石塊鋪成的長約200多米的古官道上,我們感受到它所承載著的歷史信息,官道連接至古寨南門,也是平時進出古寨的唯壹通道。寨中有人登科及第衣錦還鄉或男女婚嫁,進從南門,出也南門。走進南門,進入巷道,觸目所及無不是“邪道”,巷道出口有的3個,有的2個,每條巷都是不壹樣的形狀,或大小、或長短、或巷頭大巷尾小、或小巷接大巷、或巷中又有橫巷、或巷中間窄兩頭寬,少部分巷窄小的地方人通不過,寬寬的巷頭走進去只能返回,能否通過很難憑肉眼猜測,只有親身走過才識得通與不通,巷道交錯縱橫,而每條橫巷和縱巷都不能直接看到寨門,有時會把哨臺當寨門誤走出去,崗哨是外圍墻凸出去的,給人出寨門的錯覺,所以要在寨中尤其是夜晚找出口並非易事,此寨易進難出,陌生人身處寨中如入孔明的“八卦陣”,不是熟悉寨中巷道的人,真的不識哪裏是“生門”。

古寨若浮水蓮花

古村的房屋祠堂高低錯落有致、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大多數房屋以“三進式”、“四點金”、“ 下山虎” 為格局,約有100多座,少數格局潮汕罕見。可以說古寨是潮汕古民居博物館。

走到壹條較大的橫巷,我們見到大屋前殘存的壹座旗桿夾及壹塊重約350斤的方形練武石,大屋石門巨大,石雕精美,石門楣字用的宋朝“官印”體,昭示著主人的身份非同壹般,村幹部說,這是桂花籃劉氏先祖的祖屋,背靠小圓山,這座剛好位於寨東的正中心,外墻下方厚60厘米,上面僅30厘米,墻下大上小,貝灰結構,歷經千年風雨地震,外墻依然保存較好,堅不可摧。走進大門,顯然是壹座“四點金”,兩邊建有厝包,形成“四天井十五間”的建築格局,雖年代久遠,從斑駁的線條可以看出當年屋內木雕石雕雕工之精細,形象之逼真。古寨中還有壹座“三進式”加兩邊厝包結構的大屋,內有大小房間33間。另有三座“九廳六天井”的大屋,走進這些大屋,可以看出當年的高規格設計,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下,沒有相當級別的官職,是絕不允許建成此豪宅的。

古寨外圍壹水環繞如玉帶纏身,圍墻內以前有內4池,墻外有外4池,內外池水相通,池水與環水也相通,圍墻及哨臺都留有瞭望口,整個古寨防禦性很強,顯然是壹座神秘而又易守難攻的城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桂花籃是淡鹹水的交匯處,這是大自然的賦予,此地距離練江出海口海門約50公裏,但漲潮時海水會倒流進入桂花籃內環溪,是海水倒流的最終點,後因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峽山、海門大閘,從此以後潮水不再進入古寨,“初壹十五,日中返回;初九二三,早幹晚幹;初三有流,十八有水”,那漲退潮的壯觀景象,已成為村中老者的回憶。古寨的總體規劃運用了傳統的風水理論,隨著海潮每天的漲退潮動態,古寨猶如水中的蓮花,故有“浮水蓮花”的譽稱,而直通南門的古官道石路正是這蓮花枝,枝的兩邊各有壹水,壹條是古寨的來水,另壹條是古寨的出水。

山上石刻精美

登上寨後的小圓山,山上大石遍布,山北面有壹處巨石,石被人工打磨出壹個豎平面,約兩丈見方,原為劉氏先祖“記事碑”,字已模糊,難以辨認,巨石上有兩片可活動的小石,把石推動,右邊壹塊響似鑼聲,左邊壹塊響似鼓聲,是謂“鑼鼓石”,是劉氏創古寨遺存的文物古跡。

潮陽嘉靖庚戌科進士林大春於明萬歷六年(1578)石刻於桂花籃牛山頂詩曰:“江上維舟擬造廬,竹間遙望引輕裙。誰傳信息千山外,應為神交十載余,雲影漸移歸澗谷,峰陰乍轉見樵漁,別來卻憶雙庭桂,不信朝陽跡已虛。”生動地描寫了桂花籃旖旎的水鄉風光及其深厚的人文景觀。林大春的書法神韻猶存,有“人得其縑猶如拱璧”之譽,這處大篇幅的石刻,框邊圖案及字雕刻精美, 為千年古村增添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牛山上的另壹處石刻是“朝陽”石,兩字剛好朝向峽山龜山上的祥符塔,給人壹種朦朧的感覺。“朝陽”兩字為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丙戌科進士、官至內閣太學士的劉南海手書,至今保存完好,為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寨出過宰相“劉龍圖”

往東至牛頭,我們見到壹塊天然巨石,這裏原是進入桂花籃的唯壹壹處天然石門,俗稱“牛嘴石”,其旁還有牛鼻石,水中還有牛舌石,橋下不遠處有龜蛇石鎖水口,古時有壹條長長的石橋通石門,石橋稱“牛索橋”,利用仿生學進行規劃設計,稱這牛山為“活牛”,是人們所說的活地。橋頭立有下馬坊,凡進桂花籃村的人“文官需下轎,武官需落馬”。

據劉氏族譜載,從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劉淑瑕及其子劉琰山創桂花籃以來,歷近400年,有“朝中十八笏”的記述。桂花籃劉氏族譜載:劉滋,官至太常寺奉禮郎。劉滋四兄弟與其堂兄弟9人皆以科舉顯名,賜進士出身;其孫劉少集,官至太子中舍,其後子孫登科入仕者,代有其人;劉滋父親劉方明,因官至宋龍圖閣學士,人稱劉龍圖。他有嶺南傳世最早墨跡《唐範隋氏懿宗誥命卷跋》,字體楷中帶行,用筆沈著老道,結構嚴謹穩重,乃典型的南宋書風,現藏於南京故宮博物院。劉龍圖還精通醫學,編著有《幼幼新書》40卷,匯集了宋代之前的兒科方藥,是當時最著名的兒科專著,中醫古籍出版社和人民衛生出版社根據明人影印本點校出版過。

由於桂花籃劉氏於明洪武六年(1373)因朝廷抄寨,紛紛逃散,相傳散寨時各人抄“認族詩”壹首,至今已600多年,後裔遍及多個省份及東南亞等地,因年代久遠,歷經朝代更替,社會動蕩及自然災害,族譜部分缺失。劉氏貴族墓葬群,之前有子孫祭拜掃墓。從墓碑中錄得的資料得知,墓分布在今碧嶼、青洋山、洋美山、龜地、洪厝寨、橋柱、峽山桃溪等地,壹些墓為地宮結構,部分為禦賜石亭,部分墓主人在《宋史藝文誌》、《廣東通誌》、《潮州府誌》、《潮陽縣誌》等典籍有載。

蘇氏月波與其叔於元末明初從南徑鎮白石村遷至桂花籃桂竹山下,建和靖鄉(俗稱寨仔),蘇氏重置桂花籃以來,人丁興旺,人口有3萬多人,成為潮汕乃至省內蘇氏人口最多的古村落,從蘇氏祖祠、淡泊祖祠(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蘇氏嚴祖祠等祠堂所懸掛的牌匾來看,有“進士”、“ 興寧守府”、 “武德騎尉”、“ 玉署清班” 等明,其後代也不乏士人。近年來,桂花籃古村的海內外裔孫自籌600多萬元,建設跨練江的青洋板大橋並配套路燈,已成村中壹處新景點。碧嶼村每年自籌上百萬元,用於“文化踩街”活動,猶如閩南民俗“走古事”,隊伍近千人,大鑼鼓、弦樂隊、旌旗隊、英歌舞、腰鼓隊等都是村民自導自演,促進了文化建設,展現了桂花籃人新的精神風貌。

藍城區桂嶺鎮、霖磐鎮桂林村、潮陽桂江都及貴嶼八景之壹的“桂江春曉” 都與桂花籃劉氏有關系,桂花籃,它是壹些故事;桂花籃,它是壹段歷史;桂花籃,它也是潮汕許多古村落變遷,姓氏遷徙的壹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