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璋先生從事小學的研究和教學已有多年的歷史。初期,蕭先生先生的研究中心是語源問題。他潛心研讀段(玉裁)王(念孫)章(太炎)之書,融匯有關文學包括古文字、音韻,訓詁的知識,用以探討語源問題, 為語源研究服務。1941年在浙江大學文學院集 刊第壹集發表了 《鹿麗離材豐翁產蠢語源之研究》。1943年在集刊第三集又發表了《釋至》壹文。文章圍繞 “ 至” 字說明了四個問題。頭兩個問題,說明 “至” 的語言有刺插義,據甲骨文、金文糾正《說文》 舊說, 說明“至” 其字象倒矢插地之形至,“至至” 與“至” 古音義相近,“至至” 當是“下” 的後起復體字。“誓” 由倒矢插架之形茜演變而 來,字形雖與 “至” 不同源, 但有密切關系義訓互為回旋, 聲音相互通轉,為壹語之變。後兩個問題是仿王念孫 《釋大》的體例,匯輯了與 “至” 聲韻相同或相近的字和與“至” 聲母相同或相近但韻母不同而又都含有 “刺” 義的字,加以考釋,對 “至” 之語 言有“刺插” 義這壹問題進行了擴大研究。1944年肖先生又在《說文月刊》 第四卷合本 發表《考老解》, 說明“考” 、 “老” 的語言本於“謳樓” 、“瘍樓” 等聯綿詞, 而這類連綿詞都來源於某壹輔音。文章最後指出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的演變孽生時,不能完全僅以雙聲疊韻來探求,復輔音也應當考慮。
這壹時期蕭先生還寫了兩篇關於高郵王氏父子學術的文章。1944年載於 《思想與時 代》第37期的《王念孫父子治學之精神與方法》,是為紀念王念孫誕生200 周年而作 的。另壹篇是《王石耀刪訂《爾雅義疏》 聲韻謬誤述補》,刊登於1948年的《浙江學 報》第2卷第1期。這篇文章是對羅福頤由王念孫手批 《爾雅義疏》 寫本上造錄下來輯 成的 《王念孫,爾雅? 郝註刊誤》 聲韻方面的補充。文章以 《爾雅義疏》 足本、 刪節本 與羅文三者互校,發現就聲音而論,凡羅文所載各條,刪節本已盡行刪去,但所刪各條 亦有應訂正者, 羅文則往往闕如;郝書在聲音與其他方面都有錯誤者,刪節本雖已刪去,但羅文僅僅訂正其他方而的錯誤而遺聲音之誤? 此外刪節本亦有可商酌之處?凡此種種,之章杯加以充。比文分 “韻部之誤” 、“ 聲紐之誤”、“安評經籍汗音 ” 幾那分,分別認岡。其中“韻部之誤” 部分,以城念孫那為準,奪‘毛錄赦書溉亂藝處10種77條, 各條皆下訂語, 凡王氏父子壹著作之中有訂正也人言古韻之誤而可資參證者,則搜 羅分註。“聲紐之誤” 部分依《韻鏡》 卷首所載36字母圖之次第及分類,訂正郝書錯誤11種20條。而郝書有些錯誤,雖不盡與音韻有關,但受音韻影響,文章也加以訂正,附於本章之末。“妄評經籍舊音” 部分分列種情況說明郝氏之妄誤。蕭先生認為郝氏並不 談古韻,也不懂六朝隋唐之音,更不知字母之學,甚至忽視了喉牙舌齒唇五音的大界,因此,其《爾雅義疏》雖於訓話有其可取之處,但未能達到聲韻通訓話的標準,優小學史而言,遠不能壹與段玉載、 王念孫相比。文章發表後受到學術界同行的高度重視和贊譽。
解放後,蕭先生雖壹度曾為教學需要研究過現代漢語,曾寫 過壹些這方面的文章如《論連動式和兼語式》 載1954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第1期;《略談現代漢語詞 匯規範問題》 載1956年 《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匯編》,等。參加過這方面的 學術活動,但對於訓詁學的研究,則貫徹始終。在多年的教學和科壹研中,蕭先生除了研究怎樣發展傳統的訓詁學這門學科以外,他還註意研究使訓沽學成為提高閱讀古書能 力的工具, 刊載於1958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第3期語文專號的 《古漢語課如何 為今服務》(與陸宗達、 葛信益兩先生合作) 這篇文章就正反映了這壹觀點,文中強調古漢語課應該聯系實際,提出課程內容要加語法,應使語法和詞匯 即訓沽成為仁要 鄰分,發揮其更大作用。在王力主編的全國高校統編教材 “古代漢語》壹書中, 蕭先生負責文選部分,其中的註釋也體現了蕭先生的上述思想。針對註釋蕭先生拼議要特別註意有關句子灼語法說明,對句子的串講盡量用與原句語法結構相同或和近勺現代漢語,如不可能才意譯。詞語解釋也力求用與古代漢語相當或相近的現代漢語,只有在找不到 合適的現代漢語詞句時,才用淺近文言。這些意見,都被接受采用。另外,在編寫過程 中,蕭先生與編寫組的人員,針對高校的教學情況,為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主張以文選為綱,常用詞與古漢語通論兩部分與之有機地結合起來。此書出版後,受到專家讀者 們的壹致好評,多次再版,至今仍是通行的高校教材。
十年動亂以後,蕭先生的研究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墓於多年對中國傳統小學尤其 是對清代乾嘉之學的研究,蕭先生深感訓話學需要進壹步發展,在前人的基礎上擴大研究的領域,改進研究的方法。譬如清代小學家, 尤其 “乾嘉學派”最大的貢獻,是突破 了文字形體的羈絆,總結出 “以聲求義” 的方法。這是對傳統的漢康的 “ 樸學” 的繼承發展,達到了壹個學術的高峰,這種工作今後還應繼續下去。但同時又要著到,這種工作主要是解決了詞在縱向(古今發展)與橫向(書寫形式或方言的差異)兩方面的相同或相通的問題, 至於意義相近的詞即所謂 “同義詞” 之同的差義的發展,友合詞的形成以及古人遣詞用句以表達思想的方法規律等萬而,則始終研歲斷呼不夠。而這些對於現代人閱讀整理古籍以及字典的編纂等工作,都是十分需要的。為此,蕭先生積極倡導並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在訓話學史方面,開始了為寫訓話學史的初稿而作的初期準備,即從事長編性質的工作。蕭先生以研究 “毛傳” 為中心撰寫有關毛傳的系列文 章,已發表的有 《毛傳條例探原》載陸宗達主編的 《訓話研究》 第1輯; 《談毛傳的單相訓》(見《漢語論》第6 期) 、《談毛傳解釋詩句》見《文獻》叢刊1986年第6 期1987年第1、2、3 、4期;《再談毛傳的單字相訓 》(師大《 學術之聲“ 》) 、《毛傳的幾個問題》(師大《黎錦熙先生紀念文》) 、《談孔穎達用互訓之說疏證毛傳訓沽》(北師大 《《余嘉錫先生逝世三十五周年紀念文集》 等等。另外屬於這個範疇的還有《談轉註》(載 《陳垣誕生壹百周年紀念論義集》) 、《形聲相 益, 即謂之字說》(見《沈兼士先生壹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及《談 <;說文>;說假借》(見《古漢語研究》1989年2期)在古漢語同義詞方而,蕭先生則是逐字研究準備積累編成壹部小型詞典性質的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