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考慮通過計算機建立LIBRIS系統,實現瑞典研究圖書館資源的***享,並由皇家圖書館全權負責管理。但由於政府政策搖擺不定,壹度皇家圖書館地位有所下降,影響了LIBRIS系統的發展。經過1987年的評估,1988年LIBRIS完全歸皇家圖書館負責,避免了原來分散管理中產生的弊端。組織機構的變化使LIBRIS成為獨立部門並設立了秘書處進行協調與規劃,招募並充實了兩個組。
作為全國性系統,80年代以來,LIBRIS克服了技術陳舊、超過用戶預期的高昂運作費用等種種挫折。1990年代出版商主動簽約合作,及時將書目輸入LIBRIS。其全國編目地位得到鞏固,數據庫穩步擴大,已經有500多萬條數據,成為瑞典研究圖書館取得的重大成果。個人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使數據庫使用十分方便。到1996年有73所研究圖書館將其數據納入LIBRIS,同時720名顧客簽約使用LIBRIS數據庫進行信息檢索。
90年代以來由壹個新服務公司對計算機系統進行常規管理,使加入系統的圖書館在經濟上獲得更大實惠。經過近20年的運行,LIBRIS系統地位日益鞏固,80年代引進的主題查詢業已被90年代的更先進系統所替代。先進自動化預約的館際互借作為成功先例吸引了大量用戶,同時LIBRIS與瑞典大學計算機網絡SUNET及與因特網的連接意味著用戶可獲得性服務的增加。90年代中期,由於政府對技術改造和系統現代化的資金支持及免費開放公眾對因特網的使用,LIBRIS界面改變,並能成為綜合性全國範圍系統。
20世紀90年代電子出版日益普遍,如CD-ROM等,繳送法的現代化提上日程。因對網上迅速擴張的電子出版物未能予以充分考慮,1993年修訂的繳送法很快就需要進壹步補充。為給子孫後代保存瑞典遺產,皇家圖書館對此十分重視。
由於瑞典銀行基金會的慷慨贊助,皇家圖書館用10年時間完成了瑞典綜合歷史書目(1700-1829)的項目,現在瑞典15世紀至今的印刷資料均可通過數據庫進行查詢。同時圖書館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積極參與東歐和第三世界圖書館的現代化進程,如對尼加拉瓜和波羅的海國家圖書館的支持。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部門工作提出更多要求,信息的數字化和通訊系統顛覆了許多原來的觀念,使用戶能即時獲得的世界範圍“虛擬”圖書館成為目標。出版模式和圖書館員的角色都在發生變化。信息技術部花費大量精力用於制訂計劃和分析現代社會之發展並做出回應。將來更多的工作是對所需信息的搜尋而不是對圖書的需求。
該館瑞典藏書資料既有已經編目的也有尚未編目的,最近1866年以來的舊資料可以在Regina(女王)——皇家館自己的數據庫和LIBRIS——瑞典研究圖書館的聯合數據庫上查詢,也可以在卡片目錄中檢索。未編目的資料根據皇家圖書館不同時期的分類體系予以安排,雖沒編目但仍可在上述兩個數據庫中查詢。1970年前的未編資料的分類系統縮寫為SISCH;1971年後的則使用瑞典的圖書館的分類系統S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