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張大千的傳奇與敦煌

張大千的傳奇與敦煌

張大千的出生頗有傳奇色彩。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已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壹),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裏象鼻嘴堰塘灣的壹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他本名叫張正權,又名張權。傳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夢壹老翁送壹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壹歲的時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後因為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

他祖上曾作過內江知縣,後歸田耕讀,寫詩作畫,過著閑淡的田園生活。傳到張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張忠發,字懷忠,母親名叫曾友貞。張忠發夫婦***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的兄弟張正蘭也是現代著名的畫家。在他六歲的時候他就跟著姐姐哥哥讀書識字,九歲時在母親和姐姐的教導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他姐姐瓊枝擅長畫花卉、小鳥,在幼年時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大千自幼就很聰明,所以作畫進步很快。十歲的孩子就能幫助母親描繪花樣,畫比較復雜的花卉、人物,寫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張文修在資中家教私塾,故大千也就從四兄就讀古籍,在課余常隨兄赴資中遊覽山水名勝,培養了對自然的審美意識。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對他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同時也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1912年他入內江天主教福音堂開辦的教會學校華美初等小學學習,開始接受了近代教育。他十六歲時離開了家鄉內江,來到重慶讀初中,值得註意的是當時擔任其體育老師的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將軍劉伯承。1917年在他暑假回內江的途中發生了壹件奇怪的事情,他被壹幫土匪擄去,土匪見他是個讀書人,竟然要求他留下來作師爺。身在匪窟,他卻常讀《讀詩涵英》這本書,學習了寫詩的壹些規則與技巧,百日後出逃,年底,他告別故鄉經重慶抵達上海,結束了他富有傳奇性的少年時代,真正踏上了他的藝術人生。

張大千先生為了臨摹敦煌莫高窟的畫卷,專門托友人從青海塔爾寺等地購買畫布、紙筆及膠粉,從西藏(據說從印度或緬甸進口到西藏的)運來石青、石綠和朱砂等礦物顏料,又從西寧蘭州等地采購日用品,前後動用了七十八輛驢車運往敦煌。

1942年先生又請塔爾寺喇嘛畫師去敦煌,幫助準備畫布和調制顏料。藏族喇嘛畫師鼎力相助,用絕技制成的畫布天衣無縫,布面光滑,自制的佛畫顏料歷久不變,金粉的亮度絕無僅有。

到達莫高窟後,大千先生被滿壁彩繪和精美的彩塑所懾服, 他首先給石窟編號,以祁連山的水流方向,從南到北,由低到高,再由北向南,由下至上往復進行,仿佛英文的E字形,歷時五個多月,***編309號。後來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二十萬字的《敦煌石室記》。

敦煌的生活清苦艱難。日用品需從外地購買。為改善夥食,自己開荒種菜養鴨,因藏、回、漢飲食習慣不同,先生開了三個竈。冬天,敦煌的溫度在零下二十至三十度,他們需到兩百多公裏以外的沙漠去尋找枯木,以便做飯取暖。為防土匪襲擊,先生還花錢請當地駐軍做護衛。為了維持敦煌和老家人的開銷,先生深夜趕制畫作,寄回四川朋友代售,敦煌之後令他債臺高築,耗費了大約5000兩黃金,他忍痛出售了兩百多幅珍蔵的古畫。

敦煌之行讓張大千先生的畫風大變,由早年的清麗雅逸變成富麗堂皇,仕女人物變得雍容華貴,嫵媚動人,畫中常出現敦煌窟頂藻井圖案。

張大千上書國家保護敦煌,成立敦煌莫高窟研究院。1949年張大千去印度辦畫展,不管求購者出多高的價錢,他的200多幅敦煌畫壹幅都不賣,全部捐獻給國家,現存於四川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