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谷壹遺址,發現半世紀才引起重視,專家:揭開老秦人的秘密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大壹統的多民族王朝,開創了壹系列封建統治制度,給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文化的始源問題,壹直備受關註。甘肅東部壹系列早期秦文化遺存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了早期秦史的神秘面紗,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是其中壹處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遺存,它的發現為早期秦文化及其編年,秦人的遷徙路線、秦與西戎的關系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將秦文化的編年推進到了西周時期,被評為2014年考古十大發現。 毛家坪遺址位於甘谷縣磐安鎮毛家坪村,距縣城25公裏。毛家坪村南依朱圉嶺緩坡,北瀕渭河,東為磐安鎮,西有小南河水北流入渭,屬渭河南岸二級臺地。遺址北部為居住區,南部為墓葬區。墓葬區有壹條水沖溝將其分為溝東和溝西兩部分。毛家坪村東西通衢,南北連接,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隴右先秦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毛家坪遺址分布圖 壹、毛家坪遺址發掘緣起 1947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在渭河流域調查時就已經發現毛家坪遺址,並將其作為史前文化予以標註。1982至198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北京大學等單位進行了發掘,取得重要收獲,發現了具有周秦文化因素的A組遺存以及與之***存且文化特征獨特的B組遺存。 此後,毛家坪遺址沈寂了20余年,直到「 ”清華簡”的出現,毛家坪遺址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清華簡,是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壹批戰國楚簡的簡稱。清華簡《系年》載:「 ”飛歷(廉)東逃於商盍(蓋)氏。成王伐商盍(蓋),殺飛歷(廉),西遷商盍(蓋)之民於邾(朱)圄,以禦奴虘之戎,是秦先人。”李學勤先生認為,「 ”邾圄”即今甘谷西南的朱圉山。朱圉山橫亙於甘谷西南部的渭水南岸,山屬秦嶺余脈,綿延幾十裏,是渭水下切形成的丹霞地貌,呈現出赤紅色,故稱為朱圉山。《禹貢》曰:「 ”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可見,朱圉山在先秦時期已經是隴右名山。對於朱圉的地理位置,《水經註》雲:「 ”山在梧中聚。”梧中聚,即今甘谷西南三十鋪,這裏是朱圉山主峰所在。據此,李學勤認為周成王西遷商奄之民於甘谷西南。清華簡《系年》是近些年早期秦文化研究取得的重大進展,亟需考古資料的支持。 渭河南岸的朱圉山 在文獻研究取得進展的同時,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2004年,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五家單位組建的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就已經在隴東地區展開了大規模考古調查,對禮縣大堡子山、清水縣李崖遺址等重點遺址進行發掘,獲得了豐碩成果。 王國維先生將「 ”紙上之材料”和「 ”地下之新材料”相結合進行古史研究的「 ”二重證據法”,壹直被歷史研究者奉為圭臬,早期秦文化文獻研究的進展和考古調查的推進,朱圉山附近的毛家坪遺址再次聚焦了學界的目光,人們迫切希望進壹步發掘毛家坪遺址,以證實清華簡所述秦人西遷朱圉說。在此背景下,2012年毛家坪遺址考古發掘正式開啟。 二、考古新發現 2012年至2014年,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毛家坪遺址進行了歷時3年的發掘工作,***計發掘面積4000平方米,墓葬199座,灰坑752個,車馬坑5座。出土銅容器51件,陶器500多件,小件千余件(組)。此次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極大地揭示出毛家坪遺址文化面貌,為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其中最重要的成果莫過於「 ”金戈鐵馬”——子車戈與車馬坑。 1、車馬坑 毛家坪遺址發掘中,選擇了10處發掘點(A-J)。2013年上半年,在D發掘點發現出壹處大型遺存,最初判斷為墓葬,並沒有發掘,直至下半年在其西南角發現壹座小墓,領隊梁雲教授意識到這應該是壹處大型遺跡。9月底,這座編號為K201的大型車馬坑呈現在人們面前。 車馬坑長10米、寬3米,朝向西北,馬東車西,依次排列著三輛車馬,編號為壹、二、三號車。 毛家坪車馬坑K201 壹號車位於坑東部,為引導車。四馬壹車,馬呈跪伏姿勢,馬首有絡飾、銜、鑣等。 二號車位於坑中部,為主車,極盡奢華。由左右服馬和車輿組成,兩馬身披髹漆彩繪甲胄。馬胄綴銅泡、雲紋銅飾,馬身甲衣飾紅漆黑彩勾連蟠虺紋,腹部有銅泡。車輿板外蒙牛皮,髹黑漆,以虹彩勾繪出虎、豹、馬、羊、兔等動物形象,皆呈奔跑狀,生動傳神。 K201二號車 K201二號車紋飾 三號車位於坑西部,為從車。駟馬跪伏在前,車軾、車輿痕跡清晰,車軾飾白底黑色蟠虺紋。車輿西北角有藤條筐,內裝牛羊頭。 車馬坑所用馬匹皆是殺死後處置的,朝向與墓向保持壹致,體現了陪葬功能。車輿為雙輪獨辀車,結構清晰。車馬坑內三輛裝飾豪華排列有序的車輿,無不顯示出車主的高貴地位。據介紹,這種類型與寶雞鬥雞臺秦墓發現類似,無疑是秦文化因素成熟期的表現。 2、子車戈 車馬坑K201的發現,無疑令人興奮,但是其主墓尚未發現。發掘工作進行到2014年10月,領隊梁雲教授判斷其墓主應該在車馬坑西北方,果然在此前被誤判為灰溝的鉆探點,發現了兩座長度4.5米以上的大墓,經確認為車馬坑主墓,編號M2059。 M2059墓向西北,四壁各開壹壁龕,龕內各置壹棺。東龕內殉2人,其余西、北、南龕各殉1人。墓室內壹槨壹棺,棺槨之間的頭箱內有青銅禮器,五鼎、四簋、兩方壺,另有甗、敦、盤、匜各壹,***計15 件銅容器,陶器 13 件。槨蓋板上有殉狗、槨飾。 毛家坪遺址M2059示意圖 內棺為髹漆皮質,人骨周圍有朱砂,身旁發現有綠松石耳玦,以及壹堆金質、瑪瑙等各色珠子。接下來的發現,更是令考古隊員無比興奮,內棺中墓主右臂出土壹柄銅戈,胡部赫然刻有兩行銘文,***14字,其中壹行清晰可辨:「 ”秦公作子車用”。這壹發現令人震驚,墓主人身份旋即揭開,這是壹位子車氏的將軍。 子車戈 子車氏為嬴秦宗族顯貴,《詩經·黃鳥》曰:「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對此,《左傳·文公六年》載:「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黃鳥》講述的就是「 ”子車三雄”即奄息、仲行、針虎為秦穆公殉葬的事跡。毛家坪子車戈的表明,墓主人為子車氏家族的壹員,身份顯貴,從而印證了《詩經》《左傳》《史記》等文獻中關於子車氏為秦穆公「 ”三良從死”的記載。同時,也說明毛家坪溝西墓地可能為子車氏家族墓地。 如此高等級墓葬和規模宏大的遺址群的發現,使毛家坪遺址地位上升到壹個新的高度,如何對其進行定位,成為學界關註的焦點,由此引發了學術震動,促使早期秦文化研究向前邁進壹大步。 三、毛家坪遺址的文化因素 1、毛家坪遺址的族屬 30年前,考古學者根據毛家坪東周時期B組遺存與同時期隴右地區寺窪文化進行比較,確認其族屬為戎族。新的考古發現,揭示出了更為豐富的文化面貌,特別是高等級墓葬的發現,也引發了學界對於毛家坪族屬的再次探討。廣泛存在的屈肢葬,與嬴秦上層采用的直肢葬有區別,即便是其中的貴族墓,如溝西M2058 與溝東的 M1049,也是屈肢葬式。「 ”這幾座高級別的墓,年代在春秋中晚期,以屈肢判斷,墓主並非秦之同族。”「 ”屬於冀地的統治階層,只是在葬俗方面遵從了秦之禮治。”(史黨社《早期秦文化與行政制度史的印證——重讀毛家坪》)既然幾座高等級墓葬也非嬴秦族,那麽廣大中下階層自然非秦之同族。他們是什麽人呢?史黨社教授認為,毛家坪墓地的主人,應是以冀戎為主體的人群。即西戎的壹部分。 2、毛家坪遺址的文化因素 毛家坪遺址最顯著的文化特征是周秦文化,秦文化是在周文化的母體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在甘谷以西的隴西西河灘曾發現了典型的周文化遺存,這說明起源於隴東地區的周文化很早就影響到了隴右壹帶。在此背景下,毛家坪遺址秦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周文化的影響。例如M2059所用五鼎四簋的列鼎制度,是與周文化保持壹致的。 毛家坪遺址出土銅甗、銅鼎 隴右地區的考古發現表明,寺窪文化具有典型的西北土著文化特征,即「 ”西戎”所使用的文化,毛家坪「 ”B 組遺存”就體現了西戎文化特征。這說明秦人在隴右興起之後,當地戎族也融入其中,而廣大戎系土著是構成新秦人的主要力量,因此,戎文化因素也反映在了毛家坪遺址中,這也在考古遺存中得到了證實。如普遍存在的屈肢葬等因素,這是秦人吸收戎文化因素的結果。 四、毛家坪遺址的屬性 毛家坪遺址屬先秦冀戎之地,後在秦之冀縣境內,《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 「 ”伐邽、冀戎,初縣之。”史黨社先生認為,秦「 ”初縣”邽、冀,即以兩地為秦之屬地,戰國中期以後正式成為邽、冀二縣。(史黨社:《早期秦文化與行政制度史的印證——重讀毛家坪》) 毛家坪村西側有條小南河,《水經註》稱溫谷水,溯水而上,翻過分水嶺,就可以到達禮縣大堡子山秦西陵;毛家坪正西方向的武山縣為貆戎之所在;毛家坪正北方向的通渭縣為襄戎之地。正如梁雲所說:「 ”該遺址是秦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從西周至戰國壹直沒有被放棄,墓地規模很大,性質可能和秦武公所設冀縣有關。”(梁雲:《秦文化重要遺址甘谷毛家坪》) 文史君說 至此,我們可以形成對毛家坪遺址的總體印象,毛家坪遺址是在周文化影響下的冀戎之地,春秋早期到戰國中期,秦人據而有之,秦公任命大夫級別的官員管理此地,「 ”應是秦人控制‘西戎’的重要橋頭堡,也是秦人東向的重要支撐基地”。M2059正是冀地長官子車氏的墓葬。進而推知,春秋戰國之際,秦人在毛家坪在內的冀地實行早期縣制管理,應為秦國領土之邊鄙之地。 毛家坪遺址的發掘是21世紀秦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它為我們揭示了早期秦文化的面貌以及秦戎關系,其豐富的文化因素足以成為隴右地區先秦文化研究的坐標。 參考文獻: 王秀梅譯註:《詩經》中華書局2009年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註》2016年版。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 宋喜群:《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毛家坪遺址應為秦武公所設冀縣縣治》,2014 年12月18日第 005 版。 梁雲:《秦文化重要遺址甘谷毛家坪》,《大眾考古》2013年5月。 肖宇:《秦文化探源—毛家坪遺址考古記》,《大眾考古》2015年2月。 史黨社:《早期秦文化與行政制度史的印證——重讀毛家坪》,《中國史研究動態》2017 年第 4 期。 (作者:浩然文史·冀城晨光)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