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祥君
昨天,出於偶然聽了去年李笑來老師在朝夕微課堂關於他自己讀書的分享,獲益匪淺。原本打算整理出課程框架,但在搜索後發現有許多同學已經整理過,並且李笑來老師的公眾號裏也有課程的文字版。所以,最後決定只寫幾個對自己有指導意義的點,也希望對大家的閱讀有所幫助。
我理解的,這裏邊有兩個點。壹個是,對於《史記》《資治通鑒》這類明顯很難讀、明顯需要反復閱讀學習的古籍經典,最好的方法是先半懂不懂的通讀壹遍。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掌握整本書的骨骼脈絡,也能在接下來的研讀學習中把握住重點。另外壹點,對於我們認為有必要壹讀並且已經開始讀了的書,不管能懂多少,壹定要整本書讀完,否則前期的選書和閱讀時間,就完全浪費掉了。閱讀也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只有不斷的去讀自己讀不懂的東西,才能有進步和突破,否則就是在用舒適的閱讀自我麻痹自我安慰。
而我總是做不到這壹點,自己的閱讀史上有無數次半途而廢的經歷:讀了不到五分之壹的《全球通史》在書架上擺兩年了,才讀到堯舜禹的《史記》也吃了壹年灰了,讀了壹半的《紅樓夢》也撂下三個月了;《基督山伯爵》從高中開始斷斷續續的看、聽卻到現在也沒看到復仇,《蘇菲的世界》看了N次也只看了開頭,《生命最後的讀書會》看到中途就把書送人了,無數的書只看了開頭就沒有然後了……
所以這壹點對我來說極其重要,不僅需要克服對經典古籍的畏難心理,還要克服看書半途而廢的壞毛病,否則沈沒成本只會越來越大。
想著如何克服這兩個問題,突然就有點子冒了出來,那就是把閱讀和旅遊“捆綁銷售”:給自己覺得有必要讀的每本書定價,50-500元不等(比如小說定價50,普通非虛構類書籍100,全球通史、紅樓夢等200,英文原版300,學術著作、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500),每認真地完整地讀完壹本書,就給自己存相應的旅遊基金;而這些錢只用於旅遊,旅遊也只能用這些錢。覺得這個對自己應該會有不錯的激勵作用的,當然,首先我得有錢存……
寫作不同於閱讀那麽簡單。我們通常會有這樣的閱讀體驗,讀到某處,突然產生***鳴或者想起自己也有類似經歷時,腦海裏的畫面就出來了,緊接著思緒也莫名其妙飄走了,壹個點連著壹個點,越飄越遠,猛然回神,才又去找剛剛看到哪了。而寫作時卻很少有走神的情況,因為寫作是思考,是把CPU處理完的東西外化的壹種方式,只有集中精力才能進行。
那為什麽說,寫作可以升級閱讀操作系統呢?首先,寫作可以鍛煉人的專註力,壹旦走神妳便沒法寫出壹個字來,只有專註於思考,才能寫出東西來。而專註力越高,對於閱讀幫助越大。其次,寫作是有主題有目標的輸出行為,所以基於寫作的閱讀就會變得更主動和有目標性。同時,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而寫作就相當於把閱讀的內容“教給別人”,在寫作的過程中更好的思考和理解書中的內容。總之,閱讀和寫作,就是個相互促進的關系。
不僅是李笑來老師,還有很多的用知識變現的大牛們,都不提倡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不利於思考,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並且在碎片化的時間下低效閱讀,可能會給人壹些“我花費很多時間進行閱讀”“我在很努力的提升自己”“我管理好了自己的時間”之類的錯覺,而實際上卻在原地踏步。只有完整的系統的去閱讀,才能更好的吸收消化相關內容,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並且固定時間固定時長的閱讀習慣壹旦形成,會對生活產生許多積極的影響。
所以關於這壹點,要強調兩方面, 壹是要每天留出至少壹個小時的整塊時間用來閱讀,二是要閱讀完整的書籍(整本或整套)。 李笑來老師說:到最後,壹個人的總價值基本上相當於他能夠有效集中註意力解決問題的時間長度再乘以那些被解決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深以為是。
李笑來老師關於精讀專門有篇文章,標題就是這個,想了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找來看。但我比較感興趣的是 “只字不差的閱讀” 。
在以往的經驗裏,總認為閱讀沒必要壹字壹句,眼睛快速掃過,那些重要的信息就已經進入大腦開始處理了,只字不差的閱讀完全就是閱讀障礙,並且很浪費時間。但聽到李笑來老師強調“只字不差的閱讀”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似乎有點明白為什麽很多書看完就忘,或者看完也不知道作者在講什麽。
壹方面,是自己 把閱讀等同於閱讀理解了 ,以為自己讀完了就是讀懂了,很少去問到底讀懂了什麽,也很少再回過頭去想整本書到底想說明什麽問題。另壹方面,出於對閱讀速度的追求,而 忽視了閱讀過程中的思考 ,或者說遇到有疑惑的地方,眼睛掃的太快,不情願停下來思考。對於“低水平勤奮者”來說,做什麽事情恐怕都比思考輕松,壹旦開始思考就渾身不舒服,腦子短路,胸悶氣短,特難受,最後還是選擇舒適的姿態去閱讀。所以,讀過了那麽多書,我卻依然壹無所知。
“只字不差的閱讀”這個觀點,我不贊同也不反對,畢竟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但它確實給了我觸動,也是個很不錯的點子,所以試壹試也不是不可以。
以上就是我在李笑來談自己讀書經驗中學來,並打算在今年踐行的幾個點,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來年看成果。加油吧,皮卡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