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痹癥最早見於哪本著作

痹癥最早見於哪本著作

痹癥壹詞見於我國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

痹癥,是指因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等部位疼痛、酸楚、麻木、腫脹等癥狀的疾病。痹癥壹詞最早見於我國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該書成書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黃帝內經》對痹癥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帝內經》認為,痹癥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外邪侵襲,如風、寒、濕、熱等邪氣。這些邪氣會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導致氣滯血瘀,進而引發痹癥。此外,內因如情誌不舒、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也會導致痹癥的發生。在《黃帝內經》中,痹癥被分為多種類型,如風痹、寒痹、濕痹、熱痹等,每種類型的痹癥都有其特定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

《黃帝內經》介紹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壹(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壹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