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麻 紙
我國古代造紙用麻,主要有苧麻和大麻。苧麻是我國的特產,外國稱之為中國草。大麻也是我國古老的麻種之壹,俗稱“火麻”,外國稱之為漢麻。麻紙就是以麻類纖維制的紙張,常見的麻紙品種如下:
1.白、黃麻紙
白麻紙正面潔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稈、紙屑粘附。質地堅韌、耐久,只要不受潮,不會變質。黃麻紙呈淡黃色,壹般比白麻紙略厚,性能與白麻紙相似,只是看起來更粗糙壹些。無論是白麻紙還是黃麻紙,紙紋(也叫簾子紋)都比較寬,約有二指左右,有的紙紋不明顯。
麻紙韌性好,有些流傳至今的宋、元印本,雖歷經千年,猶完整如新。
2.麻沙紙
產於福建建陽麻沙鎮。顏色稍黃,紙紋不明顯,厚薄、韌性也與麻紙相仿。
(二)宣 紙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產壹種質地優良的紙,地方官每年把它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人們把這種紙按其產地命名為宣紙。
宣紙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樹皮。青檀樹與桑樹相似,是我國皖南壹帶的特產。明代以前的宣紙采用100%的青檀皮,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及打漿、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漿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於宣紙選擇原料嚴格,膠汁使用得法,制造技術嫻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勻整,色澤經久不變,且不易蛀蝕,便於長期保存。我國唐宋以來的書畫作品多采用宣紙,有“紙壽千年”的美稱。
宣紙屬皮棉紙類,品種繁多,有單宣、夾宣、二層夾、三層夾之分,規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有60多種,常見的有:
1,羅紋紙
顏色有素白、淺黃兩種,質地細薄柔軟,有明顯的橫紋,韌性強,看上去與絲織的羅綢相似,故名。宋、元、明、清都有生產,並用以印書。但宋、元的羅紋紙印本,今已罕見。明、清的羅紋紙印本,有時還能見到。如雍正年間(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呂正義》、席啟寓刻的《唐百家詩》等,都是用素白羅紋紙印的。此紙適宜修補善本書或鑲裱,也可染成深淺各種顏色,或作書皮,或作護葉。
2.棉連紙
紙質白潤如玉,細膩、柔軟、勻密,富有綿韌性,無明顯紋路。有壹種質地極薄的叫“六吉棉連”,也稱“汪六吉”,是棉連中的精品,較為少見。棉連紙可用作補書、護葉、鑲書和襯紙,尤宜作為金鑲玉的材料紙。染色後還可以做書皮等用,也用於拓碑帖。明末清初比較考究的印本,也采用棉連紙。
3.玉版宣
色白,質細而厚,吸水性強,韌性比棉連紙稍差。清末民初印制的印譜、書冊、畫冊等,經常采用。
4.單宣
亦稱料半。它比玉版宣薄,顏色潔白,質地均細,性質綿軟,韌性較好,有縱橫簾紋,印書美觀大方。晚清至民初印的書籍多有采用。它亦可用於裱潢,作覆背紙;還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銅色,作封皮。
5.十刀頭
即重單宣,比單宣厚,吸水量大。韌性很好,可以用作襯托冊葉和綾。
6.夾連紙
比棉連紙稍厚,但不如棉連柔軟。遇到厚紙書可用以鑲書,也可用以修補明代厚棉紙圖書,或作護葉用。
(三)棉 紙
南方稱之為皮紙。系以楮樹皮等為原料做成的高強度紙。質地細柔,纖維較多,極有韌性。從紙的縱面順撕,它的斷裂處有參差不齊的短纖維,因而叫棉紙。明代前期印書多用棉紙。嘉靖以前的棉紙比較細薄,隆慶以後的棉紙略顯粗糙而較厚,用棉紙印書的比重也大為減少。清初還有少數棉紙印書,以後就少見了。主要品種有:
1.河南棉紙
產於河南,故名。纖維細長,色澤白中帶黃,厚薄很不均勻,質地較粗糙,但松軟如棉,富有韌性。河南當地有用以印書的,古書修補中可用作書葉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書籍。也可作訂書用的紙撚釘,或作套扉葉用的護套。還可以染成舊色,代替舊紙使用。這種紙張有大小兩種之分,大張質地稍厚,小張質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貴州棉紙 。
產於貴州,故名。它比河南棉紙厚,尺寸也大。紙的顏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勻,但棉性大,纖維粗,質地松軟,經久耐用。用來印書則不太美觀,所以未被廣泛采用。清末貴州、雲南有些書是采用這種紙印的。在古書修補中,其用途大體與河南棉紙相同。
3,黑棉紙
色稍黑,有漿性,托墨、韌性很強。適用於修補不很白的棉紙書。還可以用宋做大厚本書的鋦撚。
4.遷安棉紙
產於河北遷安縣,故名。俗稱茅頭紙。顏色灰白,質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國初年壹些民間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種紙印行。
5.上海棉紙
質地薄而細膩,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紙,產於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於上海,所以統稱上海棉紙。在修書中用以修補書口最為合適。風傷的書需修補漿襯時,用這種紙效果很好。近幾十年來,河南棉紙的產量很少,裁連口紙條或裱書的用紙,多以上海棉紙代替。由於這種紙質地薄而細膩,棉性又好,用它裱過的書,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書葉也不會發硬,所以是古書修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紙
產於山西,故名。色澤灰白,稍厚,富有韌性,質地與河南棉紙相似,山西棉紙有用以印書的,也是占書修補中的常用紙。
7.浙江棉紙
產於浙江,故名。質地薄而有韌性,性能與上海棉紙相仿,古書修補中可以作連口、裱書用紙。
8.蠶繭紙
有兩種顏色,壹種潔白如玉,壹種略呈乳白色。質細而薄,富有光澤,韌性很強。從表面看與絲棉相似,所以叫蠶繭紙。元代曾用以印書。
9.雲母皮紙
紙面光滑,韌性強。適宜作鋦撚。遇水牢度更強,抗潮濕。
10.藏經紙
這種紙呈黃褐色,近於茶色。質地厚硬,略有綿性,不透明。宋、元、明刻印的釋道經典多用這種紙。唐人曾用以書寫佛經,故名。現多用作裝裱善本、珍本書的書簽。
11.桑皮紙
質地堅固,有黃色、白色兩種。因為造紙原料中有桑樹皮的成分,故名為桑皮紙。宋、元、明曾用以印書,但傳世較少。
12.高麗紙
產自河北遷安,類似朝鮮印書用的紙,故名為高麗紙。色澤白凈,紙質較厚,堅韌而有綿性,有明顯的直紋。我國用高麗紙印書較少,古書修補中多用以染色作書皮。
13.庫箋紙
有白、黃兩色,韌性極強,紙質有厚有薄。紙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宮內常用以作包裝紙,民間流傳很少。193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用它影印過壹些字帖畫冊。明、清兩代,內府多用厚庫箋紙染成磁青色裝訂書皮,通稱“庫磁青皮”。有時還用以繕寫佛經,五彩套寫,頗為美觀雅致。
14.冊子紙 .
又稱庫鈔紙。明代人為了節省紙張,曾用寫過字的錢糧冊子反過來印書。由於這種紙張質地較好,有些印本壹直流傳至今。
15.日本皮紙
產自日本,又稱東洋紙。有黃色的,也有白色,綿韌性較強。日本印書多采用。我國清末民初間也用此紙印書。
16,美濃紙
紙面光滑,細薄勻稱,綿軟而富有韌性。黎庶昌印《古逸叢書》,有壹部分采用這種紙。日本印制古書亦廣泛采用。
17.開化紙
南方稱之為“桃花紙”。原產於浙江省開化縣,故名。質地細膩,潔白如玉,無簾紋。薄而有韌性。清代前期內府和武英殿刻印圖書多采用,印本美觀大方。嘉慶以後,產量減少,質量也較前降低,用以印書不多。江蘇武進藏書家陶湘最喜愛收藏殿版開化紙印本書。
18.開化榜紙
從表面看,與開化紙相像,但比開化紙厚,顏色也略顯青色,質地稍遜於開化紙。清代嘉、道年間(1796—1850年)有些書使用開化榜紙印制。
19.太史連紙
較開化紙略黃,質地細勻,綿軟而有韌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頭書《古今圖書集成》。
20.東昌紙
產於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西部),故名。與遷安棉紙相似,山東東昌曾以此紙印制通俗讀物。由於紙質松軟,富吸水性,古書修補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紙
紙厚,富有韌性,柔軟耐久,最宜做書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做包背裝的護葉紙尤為適合。
(四)竹 紙
竹紙因為顏色略呈黃色,故又稱“黃紙”,品種繁多,主要有:
1.毛邊紙
亦稱南毛邊,顏色米黃,多產於福建。紙的正面光滑,背面粗澀,韌性較差。《常昭合誌稿》卷三十二中說:“天下購善本書者,必望走隱湖毛氏(指明代藏書家毛晉)所用紙,歲從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至今猶沿其名不絕。”這大概是毛邊紙名稱之由來。清代印書用紙很大壹部分用的是毛邊紙。古書修補中壹般用來裱書皮,做襯紙或護葉。也可以染做磁青、占色書皮。
2.毛太紙
亦稱南毛太紙,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產。顏色淺黃,性能與毛邊紙相仿,但紙幅較小,略薄。性質柔和,厚薄粗細稍有不勻,有明顯的簾紋。因紙面清潔、光滑,清代中期以後用以印書的較多。毛太紙是修補舊書的必備紙張,補、鑲、裱托竹紙書均很相宜。染色後也可以作為舊紙的代用品。
3.川連紙
產自四川。色澤略黃或白,質地與毛太紙相仿。這種紙較有韌性,但薄厚不勻。多用於印制四川地區的出版物,如四川的壹部分縣誌,就是用川連紙印的。印出的書不夠美觀。
4.元書紙
產於浙江富陽、蕭山等縣,以富陽之大、小嶺的出品為最佳。原料用石竹,色微黃,較毛邊稍次。
5,梗棒紙
元代末年印書常用,質地粗糙,紙面澀,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稱為梗棒紙。
6.賽連紙
產自四川,薄而勻。紙幅大,無礬性,用以粘補黃竹紙書最為合宜。
7.玉扣紙
近似毛邊紙,但不如毛邊紙柔軟。因其厚硬,不適於修補書葉,但適宜染色做書皮。
8.官堆紙
比毛邊稍厚,金陵書局印書多采用。
9.連史紙
產於福建連城,故名。有大、小兩種,分別稱“大連史”、“小連史”。連史紙原料中有壹定比例的韌皮纖維,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紙類。但現今制造的大連史紙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紙類。這種紙潔白勻凈,正面光滑,背面粗澀發滯,但沒有草屑粘附。紙料細而耐久性強,與棉連相似,惟韌性稍遜於棉連。托墨、寫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後用以印書者較多。它是修補裝潢古書的必備紙張,用作普通線裝書的補鑲、襯或扉葉均可。尤其適宜作竹紙書籍的扉葉,但不宜用作書皮。
10.機制連史紙
又稱洋連史。與連史紙大致相似,但顏色稍黃。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糙,紙薄而脆,不利於保存。這種紙出現較晚,清末民初始用於印書,中華書局排印的線裝本《四部備要》。日久紙面上會因老化而出現黃色斑點。
11.洋粉連紙
為機制紙。顏色灰白,正面光滑,背面粗澀,質薄而脆,不耐久藏。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多采用此紙。
12.山貝紙和本槽紙
二者都是竹草紙,產於廣東,山貝紙色黃,本槽紙色白,廣東廣雅書局“外聚珍本”叢書,多用這兩種紙印刷。
13.呈文紙
亦稱隔紙,紙質粗厚,正面平滑,反面粗糙,松軟無力,不能作為印書用紙,也不能作為修補古書的直接用紙,但由於它吸水力強,可以作為修整古書時的隔紙,用以墊書撤水。
(五)其 他
1.磁青(或古色)紙
古籍書皮用紙,壹般用宣紙或毛邊紙染成磁青或古色(即栗殼色、米色或古銅色),托裱壹層質地相同的紙張。
2.虎皮宣
用宣紙染成黃白相間虎皮的顏色和花紋,再托裱壹層質地相同的紙張,可用以作書皮。
3.蠟箋紙
產於明清時期。以植物韌皮纖維制成,紙質厚韌,有蠟色光澤。可用作書皮或護葉。
4.發箋紙 .
以植物韌皮纖維制成,類似高麗紙,在制造時加進人的頭發,增加紙張韌性,故稱發箋。適宜於作善本書封皮。
5.灑金紙
以金銀箔片均勻地灑在含有膠礬水的宣紙上而成。顏色經年不變。分雪金箋與雨金箋兩種,合稱灑金紙或冷金箋。適宜作珍貴書籍的封皮或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