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南朝道教的改革者首推道士陸修靜(406~477)。陸氏字元德,號簡寂,吳興東遷(今浙江湖州)人。從小好習文籍,博覽強識。少年時修煉辟谷道術,雖外混世務,實內守貞樸。中年遺棄妻室,遊弋江川,遍訪高士,廣搜道經佚文,成為江南道教的壹代宗師。
陸修靜推行的南朝道教改革,重點在對道教經典的整理、道教教義的發展、道門教規的肅飭,以及道教組織形式的改革等方面。
東晉劉宋以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日益廣泛。大批佛教經典律學被翻譯介紹,佛教僧團與寺院普遍建立,江南壹帶出家學佛、研究佛典的文人雅士日漸增多,就連陸修靜本人也深受佛教的影響,認為“在佛為留秦,在道為玉皇,斯亦殊途壹致耳。”佛教的發展,對道教產生了猛烈的沖擊。佛教的經典文書可以由西域去印度求取,並通過翻譯、改寫而廣為傳擴,但道教的典籍只有來源於假托太上老君、諸天神真降臨誥授的形式來制作,這就大大限制了道教教理的發展。於是,依靠扶乩撰文,改寫佛經章節,抄襲前代醫、蔔、占、讖等類方書,變成了東晉道士編寫道經的主要材料來源。由此派生的大量道經,經卷孳乳,真偽混淆,雜亂無章,是非相亂,東晉後期,《上清》《靈寶》《三皇》等大批新經典問世,豐富了道教教義,但各派道士在傳經過程中,以訛傳訛,互相封鎖,又使許多道經源流不明,互無統屬,流失分散。道教學者陸修靜早年便留意收集經典文獻,《玄品錄》卷三記錄他曾“南詣衡湘、九嶷,訪南真之遺跡;西至峨嵋、西城,尋清虛之高躅”,為整理道教典籍,辨別真偽,考鏡源流,編纂經目,分別品次,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元嘉十四年(437),他刊正《靈寶經》,撰編了《靈寶經目》。
太始三年(467),陸修靜又得到上清派楊、許真人手寫《上清經訣》真跡,和鮑靚所造《大有三皇經》文,對上清經、三皇文加以整理。太始七年(471)奉敕撰獻《三洞經書目錄》,***著錄道家經書符圖、方技方法1228卷。同時,首創在道教史上有深遠意義的道教典籍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
三洞,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寶君所出的洞真部真經,又稱洞真上清經;上清境洞玄教主靈寶君所出的洞玄部真經,又稱洞玄靈寶經;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寶君所出的洞神部真經,又稱洞神三皇經。
四輔,指太玄、太平、太清、正壹四部。
十二類,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頌、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