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收集關於中國文人與月亮的詩。詞。文章。典故。

收集關於中國文人與月亮的詩。詞。文章。典故。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3、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李白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

5、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李白

7、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王維

13、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

1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15、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馬戴

16、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盧綸

1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18、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

20、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

2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

2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壹彈流水壹彈月,半入江風半入雲。 對聯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劉方平

25、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

26、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

2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軾

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

●中國關於月亮的神話最早載於《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

●關於月亮,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傳說月亮裏有壹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隨砍隨合,後世因而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國古代關於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詩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屈原《楚辭·天問》)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麽特性,消亡了又再長起?那好處是什麽,而撫育壹個兔兒在懷裏?)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壹百五十夜對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夢天》)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問,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如鉤?(辛棄疾《木蘭花慢》)

五、賞月佳對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北鬥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南樓壹雁,月中帶影壹雙飛。

●樓高但任雲飛過;池小能將月送來。

●滿地花陰風弄影;壹亭山色月窺人。

●水憑冷暖,溪間休尋何處來源,詠曲駐斜暉,湖邊風景隨人可;月自圓缺,亭畔莫問當年初照,舉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認我不?

六、月亮的美稱與雅號

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從科學意義上講並不存在“壹個中國的月亮”,但正如華嚴經教義所謂“月印萬川”,天上的月亮只有壹輪,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國文化裏,月亮壹開始就不是壹個普通的星體,它伴隨著神話的世界飄然而至,負載著深刻而深沈的文化內容,從而有了文化屬性上的“中國月亮”。在月光世界裏“中國人那根極輕妙,極高雅而又極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溫潤晶瑩流光迷離的月色輕輕撥響。壹切的煩惱郁悶,壹切的歡欣愉快,壹切的人世憂患,壹切的生死別離,仿佛往往是被月亮無端地招惹出來的,而人們種種飄渺幽約的心境,不但能夠假月相證,而且能夠在溫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響斯應”[1]。淡淡的月光世界不僅僅反映出中國人的審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國文人的心象構成。

“天上月色能夠移世界”,其實,月色在移動世界之際,首先移動的是人們的心靈世界。月在動,心亦在動,月隨心動。李漁《閑情偶寄》中論述“中秋賞月”壹折說:“同壹月也,出於牛氏之口者,言之歡悅。出於伯喈之口者,字字淒涼”,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同是壹輪明月,在李白筆下是“明月出關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月亮象征著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氣度;而在杜甫那裏則成為“江月光於水,高樓思殺人。天邊長作客,老去壹沾巾”(《江月》),顯得那麽蒼老而疲憊。見到明月,範仲淹的感覺是“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思淚”,反映的是相思難耐怕見清輝的憂苦心境;王安石則抒發“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希冀著皓月當空,乘舟返鄉的理想,洋溢著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即使是同壹詩人,在不同時期裏對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擬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將月比做“白玉盤”“瑤臺鏡”都是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不能說是不識月,只是此時詩人對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時代的天真爛漫,在經歷了人世的種種磨礪之後,此時他感受到的已是“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壹段愁”了,這種現象用歐陽修的詩說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這裏很明白,動的是人之心境,與風月無關。

1、 月色反映著古代文人尋找精神家園、恢復世界的和諧統壹的心理。在古典詩詞裏常常表現出望月思鄉的主題,舊夢重溫的情思,月亮是昭然於天際凝然不動的鄉愁,詩人懷念家園、父母的情思,常寄托於明月的傳遞。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壹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第》)、盧綸:“三湘愁鬢逢秋色,萬裏歸心對明月。”(《晚次鄂州》)、陳後山:“不應明白發,似欲勸人歸。”(《十五夜月》)、徐禎卿:“故園今夜月,-迢遞向人明。”(《月》)當孤臣浪子雲遊天涯之際總是把明月與故鄉聯系在壹起,明月成為啟動鄉愁、寄托相思返歸家園的神秘相似物。這不正標誌著在人們意識的深層,月亮總是母親社會溫馨與和諧的象征,因而每當人們浪跡天涯心靈孤寂之時,月亮便成為家園的精神寄托;月亮牽系著相思的心靈,縮短著時空的距離,這樣又引發了亙古壹月兩地相思的主題。謝莊《月賦》的“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明月”、張九齡《望月懷遠》中“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裏外故人心”(《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從表層結構上看這些詩無非是“我寄愁心與明月”的情懷,而其深層結構裏月亮不正是和諧、溫馨的體現嗎?

2、月亮反映著古代詩人騷客孤獨與寂寞的心態,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籍與解脫的心理。李商隱《無題》詩中有“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的詩句,“夜吟應覺月光寒”並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構成了孤獨與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為月宮裏還保存著女性遭到驅逐的淒涼憂傷的記憶,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總是把月寫成寒月、孤月、冷月。李白有詩謂“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應斷腸”,置身於月光下,遙想廣寒宮中失意的嫦娥,自然與詩人宦海沈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古詩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羅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正因為月亮反映的孤獨失意的意象,它才牽系著詩人嗟時傷悲的情懷,阮籍於月下“憂思獨傷心”、杜甫在“秋月仍圓夜”而感嘆“江村獨老身”、連豪放曠達的蘇東坡也寫出了“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壹彎殘月,滿懷孤寂,月下仿徨,憂苦之情不可遏止。最富有典型意義的是白居易的《中秋月》:“萬裏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生別離。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月亮帶著它淒冷憂戚的月光,對於失意者來說只能是“添愁益恨”,淒苦的月亮意象映照著淒苦仿徨者的心靈。

3、月亮作為壹種永恒與自然的象征它又成為士大夫逃避紛紜的現實苦難、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現實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後,月亮就成為壹種飄逸的風範。李白《月下獨酌》詩:“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月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此刻的月亮已不是壹種純然的客觀事物,而是詩人自身飄逸風采、瀟灑氣度的人格化身,詩人在擺脫了異化的束縛之後成為月的知己、月的夥伴。

中國人的人生觀並不是壹種科學的人生觀,而是壹種藝術的人生觀,月亮作為壹種物我兩忘契合天機的神秘啟示物,也參與了中國士大夫的人格塑造。“萬古長空,壹朝風月”是中國人神往的藝術境界。“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當士大夫經歷了人生波折頓悟了人生禪機,便自然地走向那澄徹晶瑩的月光世界裏了,希冀著“抱明月而長終”,吟風嘯月成為士大夫的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

唐人劉禹錫詩謂:“揚州從事夜相尋,無限新詩月下吟”[2],中國文學的“無限新詩”,之所以常吟於月下,正在於月亮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現,月亮是中國文化的原始意象。當西方文化熱戀著日神阿波羅時,我們的民族更鐘情於朗朗明月。雖然我們的民族文化早期,也有過日神的崇拜,但隨著後羿舉起射日的神箭,也就射落了文化中的日神精神。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顯著地位,它啟示著中國古老的哲學和藝術,即使在今天月亮意象仍然在藝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壹輪明月缺圓盈虧,歷時邈遠,匯聚著歷史的煙塵,而中國人心靈中那輪藝術的明月卻永遠是月出皎兮。

明月壹輪照千秋

——古代文人筆下的月

作者: 韶霽 發表時間 2005-06-20 10:27:42 人氣:62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國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詩中,由於詩人巧妙地借用月光來表達遠離家鄉的遊子思鄉之情,因而喚起了廣大讀者強烈的感情***鳴,千百年來壹直被人們廣為傳誦。

月亮,古來有嫦娥、嬋娟、玉兔、蟾宮、桂宮、廣寒宮、清涼宮等美稱,從古到今,歷來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早在《詩經 陳風》中就有“月出”篇雲:“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將月色與美人並舉,給月亮帶來了美的神話。屈原在《離騷》中更是“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以風月為馬,瀟灑至極。到了“古詩十九首”,明月成了普通人傾吐人生悲歡的對象。“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帷。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這是寫壹個閨中女子的深切相思。從這時起,月亮已是人們***同的精神“知音”,她靜靜地聽著,以潔白的光輝撫慰塵世間受傷的心靈;她是壹位聖潔的仙女,帶給人生存的希望。人們望著壹輪明月,往往浮想聯翩,特別是唐宋賞月風氣盛行起來後的中秋之夜,明月千裏,月光如銀,灑在田間、山野,山川、湖泊都籠罩在壹片潔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對月酌酒,酒酣而詩興大發,留下許多詠月佳句。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氣勢何等豪邁;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則別具幽情;張祜的“***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充滿了思鄉懷親之情;張九齡《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寄托了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懷念。他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想起獨在異鄉的親人、朋友,希望能在月下團圓,而客居他鄉的遊子,在皎皎的月夜又何嘗不在思念家鄉的壹切?這正是:“萬裏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華嶽影寒清露掌,海門風急白潮頭。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壹夕愁。”

唐朝吟月詩眾,宋代詠月詞多。古往今來的吟月高手,首推鬥酒詩百篇的酒神、詩仙李白,他寫下的詠月詩可謂千古絕唱。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等句,把月夜描寫得如此多姿多彩,浪漫可愛。詩人似乎很偏愛月亮,如醉如癡地迷著月亮,孤獨寂寞時,每每舉杯,首先想到的就是月仙:“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人生的孤獨中,唯有明月是如此善解人意,那麽就請她下來與我***飲吧:“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遙望著皎潔的月亮,詩人想到那裏壹定是壹座冰清玉潔的宮殿,裏面住著俊美飄逸的人群,那裏不容許汙濁,那裏的人都壹片“冰心”。我們的詩人興奮了,他要去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對待友人,除了借酒表情外,詩人還把壹片赤誠與明月並舉,贈給友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嗜酒戀月簡直到了貪婪的地步,不僅可以為酒而“天子呼來不上船”,對月也要向天公強行賒取,“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且就東山賒月色,酣歌壹夜送泉明。”酒與月成了李白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真是難以想象倘若離了酒與月,我們的詩人將怎樣生活?

宋代的蘇軾是繼李白之後的又壹個寫月高手,雖然他的吟月詩文不及李白繁多,但僅壹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可見其不凡的氣勢,也許正是他繼承了李白的浪漫品格,才有了“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的千古佳句。不僅如此,蘇軾還多次在月明之夜,邀約友人泛舟赤壁懷古,“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發出“人生如夢,壹樽還酹江月”的慨嘆。在中國文學史上,正是李白和蘇軾,壹個用詩,壹個用詞,造就了不朽的月神,他們是月神最偉大的崇拜者。唐朝另壹著名詩人,號稱詩魔的王維,也堪稱寫月高手,他不僅山水詩寫得空靈優美,邊塞詩慷慨悠長,其送別詩更是如歌如樂,簡直是千古絕唱。他筆下的月亮,表達出壹種“物我兩忘,天人合壹”的禪意。請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何等的幽靜空靈,沒有詩人心靈的曠達、超然,怎能寫出如此恬靜的詩句?再看《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人獨坐竹林,已為超世,琴音悠揚,是生命的歌唱,永恒的生命息息相通,於是壹輪皓月姍姍而來,把為知音,人與月***悠遠。再看壹首《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不管是花落還是鳥鳴,也不論是月出還是山空,生命都自自然然地存在著,生而復滅,滅而復得,彼此心心相映,讀來肺腑清澈,已入玲瓏世界。禪宗的最高境界是“無我之境”,“我”之生命完全融入宇宙大生命的流動中,無可分辨,同歸永遠,王維的詩所表達的就是這種境界。

縱觀古代文人筆下的月亮,其用意大致有四:其壹是把月亮比作美人,如前面已提到的《詩經 陳風》“月出”篇,民間稱月亮為嫦娥、阿裏山姑娘,就是通過壹些傳說故事把月亮想象為壹位美麗的仙女,月明之夜,人們望著天上的上輪皓月,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象。其二是用月亮來表達壹種浪漫情懷,這好象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專利。他在很多詩中,通過想象、誇張等手法,簡直可以隨心所欲地與月交流。在詩人的筆下,他可悠閑地與月對話(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邀月***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或隨意向天空借來月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且就東山賒月色,酣歌壹夜送泉明),或將明月作為禮物,贈送給遠方的友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興致所至,甚至可上九天攬月(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妳看這是何等的浪漫?除了我們的詩仙,還有誰能做到?其三是表達思鄉之情。在月明之夜,人們望著空中如水似銀的月亮,不覺就想到遠在異鄉的親友,流落在外的遊子也很容易思念家鄉,這類詩中最著名的還是首推李白的《靜夜思》。此外,張祜“***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也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其四是作為壹種環境描寫,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北朝民歌《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表現的都是邊塞地區那種艱苦的征戰環境。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則是通過月夜荷鋤歸來,表達詩人歸隱生活的怡然自得和異常閑適的心境。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裏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都是表現月夜的幽靜、空靈,向人傳達出壹種“物我兩忘,天人合壹”的禪意。陸遊《遊山西村》“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王安石《船泊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出詩人異常興奮愉快的心情。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高樓,月如鉤”,則借壹彎殘月表達詞人身陷囹圄的愁緒;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給人也是壹種惆悵思緒。把月亮作為壹種環境來描寫的詩句很多,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曹丕《短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阮籍《詠懷詩》“簿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沈佺期《獨不見》“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等句均是。

月亮,妳是人們心中聖潔的女神,妳是詩人墨客永遠歌詠的對象,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讓我們追隨古人的腳步,相約舉杯於皓月當空之夜,***賞壹輪明月,感受古人的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