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棗山主要什麽時候吃,主要送給什麽人

棗山主要什麽時候吃,主要送給什麽人

春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

割豆腐蒸饃

洛陽文化世家--老城寇家的寇北鎖先生說,“二十五,割豆腐”,老洛陽人每到這壹天,都要成群結隊到集市上割豆腐。現在人吃豆腐不值啥,過去豆腐可是好東西,壹般得逢年過節或是婚喪嫁娶等大事才能吃到。我們家人多,每次都要割上20斤,回來放到房頂上,凍得結結實實的,需要吃的話,就割壹塊兒,切成碎塊放鍋裏煮,又香又筋道,可好吃了。

二十三祭竈官

“二十三,祭竈官”,竈王爺壹上天,這年也就快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壹天又稱小年。

傳說中,竈官(竈王爺)是負責管理各家竈火的天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裏,監視壹家老小。二十三這天晚間,他騎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壹家人壹年來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根據竈王爺的匯報,決定這壹家人來年的吉兇禍福。

由於竈王爺的匯報關系重大,在他上天之前,老百姓要搞壹個祭拜儀式,俗稱“送竈”或“辭竈”。

昨天,記者在洛陽偃師市李村鎮張建國家裏看到他家的竈官像。張建國說,雖然祭竈的程序相當煩瑣,但他家仍在堅持過祭竈的年俗。

往年每到臘月二十三下午,張建國的媳婦都要把廚房打掃得幹幹凈凈,並做上壹大盆發面餅(“全糧餅”),家裏每人壹塊,若家裏有人外出也要留上壹塊,以示祭竈的隆重。

除了發面餅,壹盤竈餅、壹包芝麻糖、壹把草料、壹只殺好的去毛公雞也是必備的:竈餅是讓竈王爺在來回天宮的路上充饑的;芝麻糖是用來粘竈王爺的嘴的,讓他沒法子說壞話;公雞是送給竈王爺的“天馬”;至於那把草料,自然是餵“天馬”的。

祭竈多在黃昏之時舉行,據張建國介紹,他先把竈餅、芝麻糖、公雞等物品供奉在竈官像前,然後在像前點起三炷香,壹家老小輪流給竈王爺磕頭。邊叩頭,邊燒金銀紙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燒成“稀”,糊住竈王爺的嘴。

禮畢,把草料扔到廚房頂上餵“天馬”。然後把竈官像揭下來,拿到院子裏焚燒。壹邊燒,壹邊“願意”(祈禱):“二十三日去,初壹五更回。竈王爺呀,您是壹家之主,請您騎上駿馬,帶上幹糧,上天宮去,好話多說,壞話不講,下界時多帶吉祥如意,萬事亨通。請吧--”之後,燃放壹掛鞭炮為竈王爺開路,就算把竈王爺送上天了。

如今的洛陽市區,這種祭竈已經不常見了,不過部分家庭還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請”張竈官像。

二十四掃房子

竈王爺上天報告後,上天會派天兵來“視察”。為了打發天兵,人們第二天就開始動手打掃房子。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大掃除也就成了延續時間最長久的傳統習俗。

家住新鄉市文苑小區的丁先生今年48歲,對小時候如何過二十四這天記憶猶新:“這壹天是最忙的,全家大人小孩兒都要幫著幹活。掃房時把家具用床單都蒙上,拿上綁著長把兒的掃帚把屋頂、墻壁、門窗……全部清掃壹遍。”

除了延續竈王爺的傳說外,對“二十四,掃房子”民間還有另壹種說法:“臘月掃塵可以掃來福氣。”此外,古籍《呂覽註》中記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看來歲末大掃除還有驅除疫病之含義。

二十五磨豆腐

在過去,豆腐是過年時的必備食品。到了臘月二十五這天,人們將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豆腐做成後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裏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說法。

開封市飲食博物館館長孫潤田介紹:“過去每逢過年,開封有以豆腐做菜的習俗,有東坡豆腐、鍋貼豆腐、炒麻豆腐、托炒豆腐、鍋燒豆腐等品種,千家萬戶的豆腐菜占了很大的席面。二十六去割肉

臘月二十六,離春節已是很近了。在過去,割肉的工作就是在這天完成的。

昨天,在駐馬店市大華市場,農村長大的鄧先生告訴記者:“我小時候,到了臘月二十六這天,割肉、分肉、煮肉是每戶人家的重點工作。尋常人家壹般割上七八斤肉,大戶人家會割上十來斤肉。到了下午,就開始煮肉……大部分人家都在那天煮肉,那個空氣香啊。”

壹個肉攤老板告訴記者:“‘二十六,去割肉’那是老傳統,現在不時興了。要是都在臘月二十六來割肉,非把我的攤子擠塌不可。””二十七蒸棗山

昨天上午,商丘市寧陵縣孔集鄉孔集村村民馮化亭家請來四五個鄰居幫忙,壹天蒸了200個饅頭、20個棗山、還有10個大饃。“每年都是臘月二十七開始蒸饃,今年趕上下雪閑著沒事就早點蒸了。”馮化亭說。

在臘月二十七蒸饅頭、蒸棗山的風俗據傳起源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打仗路過商丘沙河,當地有這樣壹個規矩,要想平安過河,必須用人頭祭奠河神。諸葛亮心地善良,叫人用面做個和人頭壹樣的饅頭替代,最終平安過了河。從此,當地就開始流行用“人頭饅頭”祭神。

馮化亭介紹,所謂的大饃,其實就是普通饃,只是個頭很大,饃頂上插個大紅棗。棗山則是用搟成條狀的面,用筷子“捏”成的“花”,花的各個角上和中間分別插上壹個大紅棗就成了壹個簡單的棗山。

商丘市民俗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劉秀森告訴記者,大饃是用來祭奠、孝順老人的,棗山是給孩子吃的,大饃和棗山上的大紅棗代表吉祥。不過現在蒸饅頭、大饃和棗山的人家已經比以前少很多了。二十八貼年畫

臘月二十八這天,家家戶戶開始要貼年畫了(有的地方是年三十貼)。

在古城開封,倘若家裏有人擅長書法,就自己動手寫春聯,往往能引起街坊四鄰的羨慕,沒人擅長書法的家庭,多是請人寫春聯。

記者在北書店街看到,壹處春聯攤生意非常紅火。攤主姓劉,是壹位60多歲的老先生,他邊幫別人寫春聯邊告訴記者:“賺錢是次要的,能把自己寫的春聯貼到千家萬戶,也是我的榮幸。”

今年83歲高齡的著名民間年畫藝人郭泰運告訴記者,貼門神有很多講究,比如:到了年關,假如某壹家有外債,不想被討債,就提前兩天把門神貼到門上,債主看到有門神在,扭頭就會走,“債主也不想沖撞了神仙啊”。

二十九,去買酒

“‘二十九,去買酒’。這句歌謠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了置辦零碎的年貨的。”林州市文化館的老館長王買金介紹說。

他說,臘月二十九,是農家準備年貨、拾遺補缺的壹天。到這壹天,基本上該準備的年貨都應當準備好了,只是壹些零星東西需要在這壹天買。

王買金說,這些歌謠看似簡單,但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壹些食物,準備得早了,容易放壞,如果準備得太晚了,到過年時不壹定能買上。三十銅錢餃子和攔門棍

三十,包扁食。過去,包扁食時人們常常將數枚硬幣包入扁食裏,初壹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壹年就有福。

不過現在大多數家庭已很少這麽做了。平頂山年近90歲的索老太還堅持著這種習俗,“我小時候,為了吃到銅錢兒,硬逼著自己多吃壹碗。現在的孩子對這都淡了,可能壓歲錢給得多了吧。”

年三十晚上,人們會在大門口放壹根桃木棍,防“野鬼”進家。在安陽工作的魏玉修告訴記者,在他們村,村民還有在門口橫放壹根桃木棍的風俗。他說,攔門棍還有另外壹層意思,就是告訴乞丐,春節該回家過年了,不能再走家串戶乞討了。

除夕熬年

“壹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分歲扶醉起,終夜齊歡喜。”在洛陽,只要壹提這樣的話,都知道說的是“年三十,熬年”。

“熬年又稱守歲。”洛陽市文化局辦公室主任介紹說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壹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如果早睡就沒福了。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壹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之樂。主婦們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掌燈,上香5遍。

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汙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壹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余。

上世紀80年代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全家人聚集在電視機前,觀看壹年壹次的春節聯歡晚會。將近0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炮,左手拿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裏,眼觀電視屏,電視屏上0時壹到,千家萬戶鞭炮齊鳴,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

初壹躬脊兒

“三十兒捏鼻兒,初壹兒躬脊兒”。上歲數的南陽人都知道,“捏鼻兒”指的是包餃子,而“躬脊兒”指的則是拜年。

宛城區黃臺鎮74歲的張文祥老人介紹,傳統年俗中,初壹早飯吃過後,就開始出去拜年了。

張文祥說,拜年活動只局限在全村的族人中間,小輩兒的三五成群,挨家挨戶前去道賀,解放前都是趴在地上給長輩兒磕頭,解放後以作揖和鞠躬為主。拜年的人要給長輩說吉利的話,長輩要給拜年的人掏壓歲錢,南陽方言叫“壓腰錢”,“那時候誰家孩子不給族人拜年,人們就會笑他不懂事。”“近幾年大規模的拜年見不到了,只有親屬間才會拜年。”提到傳統春節中人們拜年的盛況,張文祥老人有些失落,他這個年齡,正該接受人們拜年。

宛城區文化館壹位工作人員介紹,拜年之俗與除夕守歲有著前因後果關系,人們經過壹夜的守歲和子夜燃放鞭炮,消除了年獸侵擾和禍害,大年初壹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恭賀平安無事。

過去的富貴人家嫌拜年時互贈禮物費時費力,改用名帖相互致賀,這就是後來的賀初二走親戚

“初壹兒躬脊兒”,說的是給同村的拜年,而從初二開始,過年中最為繁忙的事兒就開始了,那就是走親戚。“所有親戚都要在正月初七前走完。初七不出門,初八以後可能朋友之間互相走動。因此,民間才有‘七不出門八不歸’之說。”對年俗頗有研究的漯河作家劉金濤說。

據漯河民間文學民俗記載,當地走親戚有據可考的在清末民國初期。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

據劉金濤介紹,在漯河,正月初二,結過婚的和沒結婚訂過婚的,都要到嶽父母家走親戚,這個年俗壹直延續到現在。這時有四樣禮物壹定要帶上:壹是帶排骨的5公斤豬肉,象征有主心骨並且家境富裕。二是蓮菜,象征連為壹體,成為壹家。三是韭菜,象征永久相處。四是芹菜,象征親情。

壹般來說,老洛陽人會在這壹天蒸饃。民俗專家寇北辰先生說,每年到這壹天,家裏婦女都要把磨麥時收取的頭幾籮白面,蒸成圓饃、甜豆包、菜包、肉包。饃在大鍋上出籠時,甜的、鹹的、素的、肉的,熱氣騰騰,讓人看著就想吃。臘月二十五蒸的饃,要壹下子吃到正月初五,每次吃的時候,放籠上熱壹下就行。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壹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壹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壹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在我國是壹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壹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壹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壹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裏的壹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