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德經第十五講

道德經第十五講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為“顯德”,能春錦《<老子德道經>校註》命名本章為“不盈”。本章主旨是通過描述有道之士豫、猶、儼、渙、敦、曠、混等人格特征,說明其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之處。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時善於體道的人,給我們的印象是細微精妙,玄遠通達,淵深得難以被人測識。有道之士,則是世俗人看不透,難以測識的。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強 ,勉強;容,描繪、形容。正因為有道之士壹般人難以測識,所以只得勉強加以形容,給他加以描述。

豫焉若冬涉川 :豫,原是指大象,大象,性好疑慮。豫焉,引由為遲疑慎重的意思。若冬涉川,就好像冬天過河,在冰上走,不敢無所顧忌,壹定得如履薄冰,小心慎重。意思是做人小心謹慎啊,就像冬天趟水過河。

猶兮若畏四鄰 :猶,簡本及帛書乙本作“猷”。猶,原是指壹種小狗,性警覺。猶兮,形容警覺、戒備的樣子。若畏四鄰,形容不敢妄動,怕四鄰知道。意思是做事要警覺戒備啊,就像害怕四鄰的議論壹樣。

儼兮其若容 :儼兮,形容人端謹、莊嚴、恭敬的樣子。“容”,河上本、景龍本、傅奕本、竹簡本及帛書本均作“客”,據上下文意,當為“客”之誤。意思是處世拘謹嚴肅,就像在別人家做賓客壹樣。

渙兮若冰之將釋 :帛書本作“渙呵其若淩澤”。“淩”、“冰”同義。意思是,待人和藹可親,就像冰塊將融化壹樣。

敦兮其若樸 :《河上公註》:“敦者,質厚。樸者,形未分。內守精神,外無文采也。”意思是敦厚質樸啊,像未經雕琢的素材,形容人敦厚老實的樣子。

曠兮其若谷 :《河上公註》:“曠者,寬大。谷者,空虛。不有德功名,無所不包也。”形容人心胸空曠開闊,像深山的幽谷。“虛懷若谷”的成語就出自這裏。

混兮其若濁 :渾樸純厚啊,像江河的渾水,形容渾厚純樸的樣子。

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誰能在動蕩中安靜下來而慢慢地澄清,誰能在長久的安定中變動起來而慢慢地趨進。這是說有道之士的能靜下來的靜定工夫和精神狀況。能靜也能動,能動也能靜,動靜達到自然的精神狀況。

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持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滿。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盈,滿。蔽,遮住,遮掩。蔽不新成,是“不蔽新成”的倒裝,意為掩蓋不了新的成就。所以這句意思是說只有不自滿,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就。“蔽不新成”,有的版本作“敝而不成”,有的作“弊而復成”。

延伸

老子在本章對有道之士的描寫,使我們想起莊子在《大宗師》對於“真人”的描寫。古時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悅生存,也不懂得厭惡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辭:無拘無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來了。

不忘記自己從哪兒來,也不尋求自己往哪兒去,承受什麽際遇都歡歡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損害大道,也不用人為的因素去幫助自然。他們的內心忘掉了周圍的壹切,他們的容顏淡漠安閑,他們的面額質樸端嚴,冷肅得像秋天,溫暖得像春天,高興或憤怒跟春夏秋冬四時更替壹樣,順其自然而無偽飾,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稱而沒有誰能探測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諦。這都是莊子在《大宗師》描寫古人修養呈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把莊子和這壹章比較的話,是非常有意思的。

陳鼓應教授對老子的有道之士和莊子的“真人”比較說:“老子所描繪的人格形態,較側重於凝靜敦樸、謹嚴審慎的壹面,莊子所描繪的人格形態,較側重幹高邁淩越、舒暢自適的壹面……老子的描寫,素樸簡直,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風物的直接表現:莊子則運用狼漫主義的筆法,甚至於發揮文學式的幻想,將壹種特出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來。"

大家學完老子以後,如果有興趣,將來在讀莊子的話,可以進行壹個比較。老莊雖然都是道家,但是他們個性氣質精神風貌大有不同。

總結:上壹章對道的基本特征性做了描寫,本章緊接前章描寫有道之士的修養狀態。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有道之士,也是靜密幽沈,難以測識。老子對於有道之士的精神風貌和人格形態主要從七個方面作了壹番描述,寫出了有道者慎重、警覺、謙恭、和藹、敦厚、曠達、質樸的容態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