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瘈脈簡介

瘈脈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瘈脈穴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7 所屬部位 8 瘈脈穴的定位 9 瘈脈穴的取法 10 瘈脈穴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瘈脈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瘈脈穴主治病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瘈脈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獻摘要 17 瘈脈穴研究進展 18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瘈脈 1 拼音

chì mài

2 英文參考

Chìmài TE18 [中國針灸學詞典]

chìmài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E1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J1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瘈脈 漢語拼音 Chimai 羅馬拼音 Chimai 美國英譯名 Crazy Vessel 各

號 中國 TE18 日本 18 法

國 莫蘭特氏 TR18 富耶氏 德國 3E18 英國 T18 美國 TB18

瘈脈為經穴名(Chìmài TE18)[1]。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資脈(《針灸甲乙經》),索脈(《醫學綱目》),體脈(《經穴匯解》)。屬手少陽三焦經[1]。瘈即瘈疭,脈指絡脈,此穴在耳後,布有絡脈,善治瘈疭,故名瘈脈[1]。瘈脈穴主要用於耳、目和神誌疾患等:如頭風,血管性頭痛,耳痛,耳鳴,目睛不明,急性結膜炎,小兒驚癇,瘈疭,頭痛,耳聾,小兒驚風,目視不明,瘛疭,驚恐,失眠,嘔吐,痢疾,泄瀉,瘈疭,視物不清等。

4 瘈脈穴的別名

資脈(《針灸甲乙經》),索脈(《醫學綱目》),體脈(《經穴匯解》)。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瘈脈,壹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許。

6 穴名解

瘈即瘈疭,脈指絡脈,此穴在耳後,布有絡脈,善治瘈疭,故名瘈脈[1]。

瘈,瘛疭。脈,指筋脈及耳後的青脈。穴當耳後青筋絡脈處。《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雲:“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俗稱抽風。按瘈為癇類,小兒多患之。本穴在耳後“青筋”動脈處。人在驚風癲癇癥發,或三焦火盛時,則此“筋脈”色變青紫,連及全耳灼熱,即狂熱之表現也,故名此青筋處,為瘈脈穴。《黃帝內經靈樞·五邪》:“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2]

7 所屬部位

耳[3]

8 瘈脈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瘈脈穴在頭部,耳後乳突中央,當角孫至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三分之壹的交點處[4]。

瘈脈穴位於頭部,乳突中央,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2/3與下1/3的交點處。側伏取穴[1]。

瘈脈穴位於顳骨乳突中央,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翼連線的中、下1/3交點處[5]。

瘈脈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瘈脈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脈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脈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瘈脈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瘈脈穴的取法

瘈脈穴位於頭部,乳突中央,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2/3與下1/3的交點處。側伏取穴[1]。

正坐或側伏,於耳後發際與外耳道口平齊處取穴。

正坐或側伏,當耳後發際與外耳道口平齊處取穴[6]。

快速取穴:沿翳風(頭偏向壹側,將耳垂下壓,所覆蓋範圍中的凹陷處即是翳風穴)和角孫(在頭部,將耳郭折疊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發際處即是角孫穴)做耳輪連線,連線的上2/3與下1/3交點處即是瘈脈穴[7]。

10 瘈脈穴穴位解剖

瘈脈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有耳後動、靜脈。為耳大神經的耳後分支處。皮肝由耳大神經的耳後支分布。皮下組織後,除頸叢的耳大神經的分布外,還有耳後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穿皮下筋膜,該處無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後肌,該肌由面神經的耳後支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1]。

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大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肌支和耳後動脈分布[8]。

布有耳大神經的耳後支和耳後動、靜脈[5]。

11 瘈脈穴的功效與作用

瘈脈穴有通竅止痛,清熱解驚作用[1]。

瘈脈穴具有熄風解痙,活絡通竅的功效。

瘈脈穴主治小兒癲癇,有清熱散風之功。《論疾診尺》:“嬰兒病,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小兒患驚癇時,此處青筋特顯。《針灸大成》經穴歌:“天牖,翳風,瘈脈青。”是古人對此穴,以青筋為特征也,刺之多效。[2]

12 瘈脈穴主治病證

瘈脈穴主要用於耳、目和神誌疾患等:如頭風,血管性頭痛,耳痛,耳鳴,目睛不明,急性結膜炎,小兒驚癇,瘈疭,頭痛,耳聾,小兒驚風,目視不明,瘛疭,驚恐,失眠,嘔吐,痢疾,泄瀉,瘈疭,視物不清等。

瘈脈穴主要用於耳、目和神誌疾患等:如頭風、血管性頭痛、耳痛、耳鳴、目睛不明、急性結膜炎、小兒驚癇、瘈疭及嘔吐瀉痢等[1]。

瘈脈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小兒驚風[8]。

瘈脈穴主治耳聾,耳鳴,目視不明,頭痛;小兒驚癇,瘛疭,驚恐,失眠;嘔吐,痢疾,泄瀉[6]。

瘈脈穴主治耳鳴,耳聾,頭痛,小兒驚癇,瘈疭等[5]。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聾耳鳴,視物不清。

消化系統疾病:嘔吐泄瀉。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癇,驚恐,瘈疭。

其他疾病:頭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般沿皮刺0.3~0.5寸[1][5]。

平刺0.3~0.5寸[9][8],局部有酸脹感[9]。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9][8][1]。

13.2 灸法

可灸[1][9]。

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或用燈草灸。

14 瘈脈穴的配伍

瘈脈穴配完谷、率谷、外關治偏頭痛[1]。

瘈脈穴配完骨治頭風、耳後痛[1]。

瘈脈穴配長強或神道、顱息治小兒驚癇[1]。

瘈脈配聽會、耳門、翳風,治耳鳴、耳聾[6]。

瘈脈配合谷、太沖,治小兒驚癇[6]。

瘈脈配頭維、風池,治偏頭痛[6]。

瘈脈配聽會、耳門,有清熱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瘈脈配頭維、印堂,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瘈脈配長強、大椎、太沖,有熄風解痙的作用,主治小兒驚風。

15 特效 ***

將食指和中指並攏輕輕貼於耳後根處,順時針方向 *** 瘈脈穴1~3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可治頭痛、耳嗚、耳聾等癥[7]。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小兒癇痙,嘔吐,泄註,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瘈脈及長強主之。

《針灸甲乙經》:小兒驚癇,瘈脈、長強。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瘈疭嘔吐,泄痢無時。

《針灸資生經》:頭風耳後痛,瘈脈、完骨。

《類經圖翼》:主治頭風耳鳴。

《針灸大成》: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疭,嘔吐,泄痢無時,驚恐,眵?,目睛不明。

17 瘈脈穴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