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怎樣學吹笛子及壹些相關資料?

怎樣學吹笛子及壹些相關資料?

如果妳想學吹笛子的話,最好還是請個老師,手把手的來教妳,這樣會更容易掌握些,如果妳想自學的話去買本教程吧,循序漸進,假以時日就可以吹好的,掌握笛子分為指法和口風,口型,還有口勁,的訓練,我這兒有些資料,可以幫助妳了解掌握笛子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妳有幫助!

百科名片

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壹,即中國竹笛,壹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壹。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過,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這種材料的笛子聲音效果最好。

簡介

別稱雅號:竹笛;橫笛;“橫吹”。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是壹根比手指略粗的長管,上面開有若幹小孔。

常見的六孔竹制膜笛 由笛頭、吹孔(1個)、膜孔(1個)、音孔(6個)、後出音孔(2個)、 前出音孔(2個,又名筒音)和笛尾組成。

使用材質:笛身壹般為竹制。

笛膜(演奏時貼於膜孔處的壹個小薄片)壹般用嫩 蘆葦桿中的內膜制成。

笛膜的運用,首先是選擇黏合劑,目前使用的有阿膠、驢皮膏、黃魚膠、樹脂、白芨等,阿膠、白芨最常使用,壹般中藥店、藥材行皆可購得。由於笛膜本身具有壹定的伸縮性和吸水性,貼好的笛膜還會有壹定程度的自動還原,所以貼膜時可稍偏緊些,等它自動還原後,笛膜的松緊度為適中,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但是如果要隨貼隨用的時候,笛膜就要放松來貼。 貼膜時,先剪下壹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纖維與笛子的纖維平行、重疊,再用阿膠沾水塗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兩側,拉出與葦膜纖維紋路成垂直的皺紋,而後慢慢地往下側按貼上,調整均勻後按住壹下子,即告完成。 笛膜的收藏要註意防潮、防曬,笛膜變黃、變老、失去彈性時要更換使用。(新鮮的笛膜如需保存長久,可將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進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鮮)。

樂器特色:屬於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

[編輯本段]

笛子選擇

選擇笛子,應從笛子的質量和類別上來考慮。笛子的質量,除取決於笛管本身的質材好壞外,還取決於制作水平的高低。選擇、購買時,應進行檢驗:

1、檢驗笛子的竹質。笛管要求竹質堅實(竹紋老)。竹紋細密。管身直而圓。笛身壹般頭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別不宜過大。笛管厚薄適中。笛管內壁平整光滑。全身無蟲蛀、裂痕等現象。造型美觀大方。這些要求,憑視覺便可以鑒定。

2、檢驗笛子的音準。方法是按照校音儀器標準音笛或定音樂器(手風琴、電子琴等)對照試吹。主音確定後,再按音程關系,對笛子的全部發音的準確性進行檢驗。 還可以吹吹各個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幹凈。檢驗泛音也是檢驗實音音準的好方法。

3、檢驗笛子的音量。壹般來說,音量大者為好。音量大的笛子,***鳴大,振動力強。吹奏時手指上有時有壹種發麻的感覺。

4、檢驗笛子的音色。對音色的壹般要求是松、厚、圓、亮,這壹方面取決於笛子本身的質量,另壹方面與貼膜技術、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關系。

5、檢驗笛子的靈敏度。壹般來講,以氣到音出、發音不遲鈍為好,反應越快越好。

6、初學者應選調性。同樣壹款竹笛有各種不同調性。怎麽選擇?壹般來說,初學者以選用中音笛類,E 調或 F調笛子較為合適。因為這類笛子音高適中較易吹奏,演 奏也常用到。如果有條件,想多選幾支笛子,那麽,除E 調和 F 調中笛外,還可再選壹支 D 調曲笛和壹支 G 調梆笛,這兩個調子的笛子也常用到。

[編輯本段]

笛子種類

梆笛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

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

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采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 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

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梆笛]

梆笛

曲笛

曲笛用於南方昆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紮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

多為C調或D調。

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致,常采用先放後收,壹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致、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 “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盡量少用吐音斷奏。

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昆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壹。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壹。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制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 8000余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壹致,仍可用其吹奏現在的民間樂曲《小白菜》。

[編輯本段]

樂器特色

[曲笛]

曲笛

笛子屬於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據傳說,笛子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笛子的表現力十分豐富,可演奏出連音斷音、顫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 無論演奏舒緩、平和的旋律,還是演奏急促、跳躍的旋律,其獨到之 處都可從中領略。此外,笛子還擅長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把聽眾帶入鳥語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現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程.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歷程中的沿革和發展不由令世界驚嘆:中國竹笛藝術是如此地魂麗多姿.歷代文人曾為它寫下了無數美妙的詩篇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促杜工部潸然腸斷,使喻成龍鬢發成霜.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笛子實際上是壹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壹般分為曲笛 (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於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於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音特點介於曲笛和梆笛之間)。

[編輯本段]

笛子技法

笛膜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則常用顫音、打音、疊音、振音等技巧。

此外,經過幾十年來大量演奏家的不斷實踐,創造出了諸如循環換氣、循環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飛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壹系列特殊的技法。

南派笛子的風格典雅清麗,他們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較長較粗,音色渾厚柔和,清亮圓潤、悠揚委婉,主要流行於中國江南地區。

北派笛子的風格剛勁粗獷,他們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較短較 細,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

[編輯本段]

演奏名家

近代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有:劉森、伍國忠、陳悅、馮子存、劉管樂、陸春齡、趙松庭、王鐵錘、簡廣易、俞遜發、曾永清, 蔣國基、繆宜民 (美國)、杜如松、張維良、張向華、詹永明、王次恒, 戴亞,劉海成,陳濤、陳中申、馬迪 .唐俊喬,曾格格等。

[編輯本段]

笛子制作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陰幹以後基本上要經過裁料、上漆、鉆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 笛子這個樂器的壹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詩以及制作者的名稱。比較著名的笛子制作師有:周林生、王建宏、鄒敘生、王益亮、 董雪華、聞鋒、鮑妙良、鮑向科、應明章、樊迪知、賈耀亮、魏顯忠等。

[編輯本段]

笛膜貼法

首先用針將膜對裁開,剪長方形的小塊,再用右手的拇、食二指輕輕地揉成壹個小團。通過撚動使膜撚成很多細密的皺紋,然後輕輕地展開,膜恢復原狀後,再用兩手拇、食四指輕輕得向前後左右繃它幾次。這樣不僅防止膜貼好後出現松的現象,而且使膜的紋更加均勻了。然後用阿膠(驢皮膠)沾點水(或者是大蒜汁也可以),擦在膜孔的周圍,使笛膜紋與笛子紋成平行方向,貼在笛膜空上即可。

另外,膜上揉出的紋不要過大,若過大,吹出來的聲音會發沙。膜也不要貼得太緊太松,太緊了就沒有清跪響亮的音色,太松了聲音發嘶,不好聽。解決辦法:過松時,可用指肚按住兩邊輕輕拉壹拉;過緊時,可用指肚按笛膜的中央,但不要弄臟了笛膜,更不能沾上水。笛膜沾上了水會變老,聲音就不好聽了。總之,貼膜是壹項非常細致耐心的工作。高質量的笛膜,如果貼膜技術不佳;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鳴效果。因此,掌握好貼膜技術是初學者學吹笛的必修課程。

[編輯本段]

笛子保養

(1)新買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發現竹質不太幹,可將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後灌進點鹽水,泡浸壹至二日(根據竹質濕度而定,竹質濕者浸泡時間應長壹些),然後打開洞孔將鹽水倒出,稍用清水沖洗,待壹小時後,再在筒內塗些熟過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湯辣椒的純紅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體變紅,永不生蟲破裂),便可使用。如果買回來的笛子本來竹質很幹而又堅固,最好用酒精擦洗壹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圍,以達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內的少許水份也會隨酒精的揮發而排除。

(2)專業吹笛的人,都有壹個笛盒,沒有盒的人,可做壹個布套(最好是夾層或棉的),最好做壹個寬的,壹個窄的,寬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將笛子放在裏面,如果套,盒都沒有,可找壹塊幹凈的布來包住,以免風吹日曬,灰塵進入。

(3)每次吹完之後,壹定要將笛筒內的口水倒出來。最好做壹個布刷,口水倒出後,捅進去輕輕壹擦,然後裝入盒或袋內。這樣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內發黴發臭,以至笛筒腐爛。

(4)天氣過熱或過於幹燥時,最好做壹個“笛膽”(用相當笛筒長度的小棍,纏上幾層幹凈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時候可將它塞入笛筒內,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膽”粗細要和笛筒的粗細相適應,粗了塞不進去,細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潤笛作用。

(5)笛子吹久了,笛筒內慢慢會有許多灰塵。灰塵加之氣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結成了汙垢,這不但不衛生,常常發出臭味,甚至要影響音色、音準。這時就需要洗滌。特別是沒有笛盒和笛套的同誌,應在壹定的時期內洗滌壹次笛子。洗時要註意,不宜要用水清洗,這樣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壹濕壹幹,很容易是笛子破裂。可用軟布或藥綿等,捆纏在木棒上(木棒要細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已用酒精)擦洗。

(6)有時由於天氣的變化,太冷或太熱或由於竹質過嫩,竹節過少,笛身都易破裂。為防止這種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後,可在兩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間,膜孔至第六孔之間,這兩處各用絲線捆纏(有伸縮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將頭尾用銅(或鋁)圈箍住。

[編輯本段]

吹奏級別

初級(壹級~四級):

壹級 :

加試:檢查演奏姿勢

長音音階練習

世上只有媽媽好

春天來了

歌唱二小放牛郎

康定情歌

內蒙小調

鳳陽花鼓

老六板

歡樂頌

北風吹

金蛇狂舞

二級:

為熟練指法而編寫的音階練習

打音基本練習

思鄉曲

我的祖國

八月桂花遍地開

十大姐

只要媽媽露笑臉

彩雲追月

拉駱駝

牧羊曲

牧羊姑娘

旱天雷

三級:

(壹)全按作5指法樂曲

單吐基本練習

黃水謠

蘇武牧羊

洗衣歌

太湖美

馬蘭花開

在北京的金山上

黃鶴的故事

中六板

滿江紅

(二)全按作2指法樂曲

單、雙、三吐綜合練習

沂蒙山小調

采茶撲蝶

紅梅贊

壹枝梅

高山青

翻身農奴把歌唱

南泥灣

西藏舞曲

四級:

顫音練習

(壹)小品

小河淌水

瑪依拉

茉莉花

繡金匾

(二)獨奏曲

山歌

小推車

我是壹個兵

天山舞曲

歡樂歌

中級(五~六級):

五級

(壹)小品

關山月

贊歌

信天遊

藍花花

(二)獨奏曲

姑蘇行

水鄉船歌

快樂的小笛手

塔塔爾族舞曲

小放牛

京調

到農村去

六級

(壹)小品

紡棉花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阿細跳月

三十裏鋪

(二)獨奏曲

列車奔向北京

陜北好

揚鞭催馬運糧忙

喜報

中花六板

早晨

梅花三弄

鄂爾多斯的春天

高級(七~十級)

七級

喜相逢

腳踏水車唱山歌

五梆子

百鳥引

沂河歡歌

故鄉的回憶

妝臺思秋(低音大笛與古箏)

牧民新歌

雷鋒(協奏曲)

冷月

鄉歌

高級(八級~~十級後)

八級

春到湘江

掛紅燈

鷓鴣飛(壹)

鷓鴣飛(二)

三五七

棗園春色

九級

收割

雲雀

沙場

帕米爾的春天

聽泉

幽蘭逢春

十級

霍拉舞曲

秦川抒懷

走西口

山村迎親人

秋湖月夜

十級後

第四交響曲

瑯琊神韻

匯流(協奏曲)

牡丹亭(組曲)

“赤日”

梆笛協奏曲

竹跡

[編輯本段]

笛子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壹大進步,壹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壹笛壹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壹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壹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壹,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制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壹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壹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壹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壹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壹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壹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壹個吹孔、壹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壹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制。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裏,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壹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加油呦,希望妳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