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晉祠的建築業態有什麽特點?

晉祠的建築業態有什麽特點?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裏的懸甕山腳下,有壹座名為晉祠的古園林。這裏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風景如畫的地方,勞動人民修建了近百座寺廟、殿堂、建築、亭閣、樓臺、橋亭。在郁郁蔥蔥的樹蔭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蜒流過廟宇和寺廟,歷史遺跡和自然風光匯聚壹堂,令遊客眼花繚亂,流連忘返。晉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著名的旅遊勝地,常年接待數以千計的海內外遊客。

關於晉祠,壹言難盡。據《晉書·史記》記載,之子成了,取名。因晉有水,之子謝將國號改為晉。後人為了祭奠俞大爺,在金水之源建祠,稱祠,又稱晉祠。晉祠的創始年代尚難確定。最早的記錄是在酈道元(公元466或472年?——公元527年),書中寫道:“國際山上有唐叔虞廟,水邊有涼堂,水上有飛梁。”坐著的時候,景區文物已經很可觀了,寺廟,大殿,飛梁都準備好了。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從北魏開始,也有上百年了。

廟區中軸線上的建築,自東向西依次為: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月廣場、鐘鼓二樓、仙殿、魚橋飛梁、聖母院殿。這組建築群,北面的唐叔虞寺、昊天寺、文昌宮,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舍利活塔,構成了壹個綜合建築群。東西主線沿線的建築,再加上南、北兩組建築,原本是不同時期的建築,集中在壹起,但似乎都服從於壹種精致的整體設計。它們不是雜亂拼湊的,布局緊湊,像寺廟庭院和皇家宮殿,反映了中國古代龔放人民的聰明才智。中軸線前端是水鏡臺,建於明代,是當時演戲的舞臺。前部為單檐卷棚屋頂,後部為雙檐歇山頂。除了前面的舞臺比較寬敞,其他三面都有清晰的走廊,在建築上別具壹格。慈禧太後曾經在頤和園照原樣建了壹座。

從水井臺往西,有壹條晉江總幹渠——“支伯渠”,又稱克裏斯蒂娜北河。春秋末期,晉國官員智伯為了奪取趙襄子的土地,從汾水和晉水中引水灌溉晉陽,開鑿了這條運河。後人把老渠修深了,就成了灌溉田地的渠。

穿過智博運河上的河仙橋,就是金人梯田。金色的平臺呈正方形,每個角上都站著壹個鐵人,每個都有兩米多高。其中西南角的壹尊造像是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鑄造的。歷經800多年的雨雪風霜,至今光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所達到的冶煉和鑄造的高度。

穿過對月廣場、鐘樓、鼓樓到仙殿。這座寺廟原本是祭祀的地方。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它有三個房間寬,兩個房間深。梁架很有特色。四根椽子上只放壹層扁梁,簡單,省材,輕巧結實。殿的四周,除了中間的前後門,都築了厚厚的檻墻,裝了筆直的柵欄,使整個大殿看起來像個涼亭,顯得特別整潔開闊。1955年,仙殿按原有風格用原材料進行了整修,保持了金代的建築特色,是我古建築中的瑰寶。

仙殿西面是連接聖母院大廳的魚塘飛梁。整個沼澤是壹個方形的水池,是水的第二泉。池中有三十四根八角形小石柱,十字形橋面由柱頂鬥拱和梁木支撐,為飛梁。東西橋面長19.6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其西端分別與仙殿和聖母院大殿相連。南北橋面長19.5米,寬3.3米,兩端向下傾斜,與地面齊平。整個形狀像壹只展翅的大鳥,所以叫飛梁。梁飛的建立日期和地點不詳。根據朱的記載,建立於北魏。現存的這座橋可能是與北宋的聖母院同時修建的。它在1955年被翻修過。建築結構具有宋代特色,小八角柱和復合盆蓮花瓣仍承載著北魏遺風。這種造型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梁,雖然在古籍中有記載,在古面孔中也偶有見到,但現存實物只有壹個。這對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建築是非常有價值的。在梁飛南北橋面東側,兩端各臥壹只宋石雕獅子,造型生動。橋東站臺上有壹對鐵獅子,威武雄壯。它們鑄造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它們是中國最早的鐵獅子。中軸線的盡頭是宏偉的聖母院大廳。聖母院背靠懸甕山,面向前方魚塘。另壹個二泉——“難老”和“善益”分別為左右。此廟始建於北宋天盛年間(1023-1032),崇寧元年(1102)重修。它是晉祠現在最古老的建築。寺廟高約19米,重檐歇山頂,七間寬,六間深,平面布局近乎方形。大廳四周是回廊,前廊兩深,走廊寬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寺廟周圍的走廊是現存最早的例子。殿周圍的柱子略微向內傾斜,四根角柱明顯凸起,使得殿前檐的曲線非常有弧度。上翹的殿角與飛梁折疊的翅膀相映成趣,壹起落下,壹個個放松,彰顯了飛梁的匠心和大殿的開闊。寺、橋、春亭、魚塘融為壹體。聖母院大廳采用“降柱法”建造,大廳內外共降十六根柱子,大廳屋架由柱廊和檐柱支撐。所以前廊和大廳都很寬敞。巧用“柱還原法”說明力學原理在宋代建築中得到進壹步掌握。鬥拱與柱高比例得當,避免了隋唐時期的材料浪費,在建築風格上更具藝術性。中國的木構建築經歷了從隋唐到明清的華麗與輕盈的瑰麗而堅實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