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廣州的歷史故事和城市風景

廣州的歷史故事和城市風景

公元前9世紀,周朝的楚國在如今的廣州建造了壹個城邑,名叫楚庭。有壹年,楚庭因連年災害,田地荒蕪,農業失收,百姓饑荒。有壹天,南海的天空出現五朵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紅橙黃綠紫五色彩衣,分別騎著五只仙羊,仙羊口銜壹棵壹莖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這座城市。仙人把稻穗贈予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願這裏永無饑荒,然後騰空而去。 從此,廣州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也開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稱。廣州的百姓還在惠福西路修建了「五仙觀」,紀念五位造福的仙人。妳若不信,可到五仙觀的東側看看,那裏還有壹塊巨大的紅砂石腳印狀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跡」。妳還不信,可到越秀山麓,那裏存有壹塊「古之楚庭」的石碑,它告訴我們,廣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 這個五羊的傳說是壹則廣州的「史前拓殖故事」,通過「五羊銜谷,萃於楚庭」,反映出西周末年,由於諸侯崛起,民不聊生,中原百姓紛紛攜帶家畜、農作物向南遷徙的事實,表達了古代的廣州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歷史眞實的廣州是這樣產生的。 廣州這塊土地面臨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早在新石器時代,即約五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裏從速漁獵和原始農業活動。在廣州的龍眼洞、飛鵝嶺等地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鑿、石磨和陶器等生產工具,說明已經有流動的漁獵部落在珠江三角洲的廣州地區定居,並逐步發展成為廣州的原始聚落。 後來,人們的耕作和捕獵技術提高了,學會了各種手工藝技術,生產的糧食和打的魚也多了,便開始用剩余的糧食和魚,去換取別的部落的剩余產品,交換有用的工具。在物產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了各行各業的工匠,他們不必從速耕種,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鄉村,而是集中居住。這樣,廣州壹帶的各個定居地之間的交往密切起來,變得誰也離不開誰了,慢慢地形成了壹個經濟社會,從而奠定了廣州城的基礎。那時候,世界上許多名城,還是獵人彎弓搭箭的森林,或者是漁夫撒網的河澤呢。

翻閱羊城之古籍,發現有壹可媲美梁祝之動人故事。 明朝萬歷年間,廣州有壹歌妓名曰張喬,雖出身低微,卻清麗脫俗,品行高潔,賣藝不賣身。常有達官貴人狂蜂浪蝶垂涎其美色,欲娶其為妾。然而喬君不貪圖榮華富貴,常給他們軟釘子。如其詩《春日山居》曰: 二月為雲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煙。 烹茶自愛天中水,不用開門汲澗泉。 張喬敬慕才華艷發、悲歌慷慨的憂國憂民之士,所以和陳子壯、黎遂球、彭孟陽等嶺南詩人來往密切,每有文酒聚會,常預席奉陪筆硯。 壹天張喬上街,被壹幫流氓包圍,幸得番禺名士彭孟陽路過,仗義喝退眾人。彭孟陽雖為壹介書生,富不及王侯,但詩才橫溢,為人情篤,亦名噪壹時。張喬早對彭孟陽有好感,此事之後,兩人相愛日深。張喬有意與彭結百年之好,遂含情寫下《漫述》: 朱門粉隊古相輕,莫擬侯家說定情。 金屋藏嬌渾壹夢,不如寒淡嫁書生。 自古紅顏多薄命。事過不久,她便染病臥床不出。病中,她含淚寫下《離恨曲寄孟陽》:“伏枕春寒病轉加,遊魂唯得到天涯。無端見面無端別,愧對庭前並蒂花。”之後,張喬病情轉劇,想到不能永隨彭孟陽,她含恨寫下《東洲寄孟陽》: 吞聲死別如何別,絕命迷離賦恨詩。 題落妾襟和淚剪,終天遺此與君隨。 此時,彭孟陽多方籌集數百金,將張喬贖出青樓。可惜,張喬已病入膏肓,未已,香銷玉殞。 張喬死後,彭孟陽把她葬於廣州白雲山沙河鎮梅花園。同時邀集諸名士,各為賦詩壹首,植花壹本以表敬意。環墓栽下紅梅、紫薇、木棉、含笑等名花近百種***762株,朝霞暮靄,芳香四溢,因此稱為百花冢。每逢春秋佳日,羊城仕女多蒞臨吊祭。 “百花冢”在清代曾經修葺,尚完整;抗日戰爭期間毀於戰亂。解放後,文史專家葉恭綽曾建議重修該墓,因找不到遺址而作罷。後據當地八旬老人練春回憶提供少年時牧牛到過此墓的線索,有關人士終在沙河梅花園廣州軍區第四招待所內發現此墓舊跡。在該所禮堂前的壹塊天然花崗巖右側頂上,斜刻著每字約10厘米見方的隸書:“百花冢”三字(《廣州市文物誌》有載)。左旁豎刻小字三行,只辨首行中有正楷“山張”二字。廣東省博物館所藏拓本“百花冢”三字,正與此石刻吻合。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彭孟陽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