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消息無疑為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種族帶來了生的希望。
斑鱉(Rafetus Swinhoei)又稱斯氏鱉、癩頭黿,屬龜鱉目(Testudines)、鱉科(Trionychidae)、斑鱉屬,是壹種獨特且特別瀕危的物種,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屬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斑鱉是亞洲最大型的鱉類,體型呈橢圓形,體長可達110 cm,體重可達180 kg,背甲前緣平滑,具有大而沈的軟殼,頭部結實而短粗,吻突短而厚,類似豬鼻,眼睛大,位於頭部側上方,亞成體背部呈深橄欖色到棕黑色,成年斑鱉頭部、頸部和背甲都有許多深黃色的圓點和條紋,四肢和裙邊上也有些不起眼的小斑點。
斑鱉是壹種獨特且特別瀕危的物種,被稱為“世界最孤獨的動物”。全世界僅在中國和越南有3只存活個體。現今中國所發現的斑鱉分別為長沙動物園(雌性斑鱉)、蘇州動物園(雄性斑鱉)所有,越南發現的斑鱉生活在越南北部同莫湖。長沙動物園的斑鱉有將近七十年的時間沒有見過任何同類,壹直生活在自己孤獨的世界中。
現存斑鱉數量少,保護難度大。從2006年起,全世界的斑鱉研究學者都期盼通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方式延續斑鱉種族,他們將長沙動物園的斑鱉轉移至蘇州。這兩只斑鱉也許永遠也不會知道,它們是斑鱉壹族最後的希望。但遺憾的是,直到今日,科學家們從未成功孵化出斑鱉幼體。
導致斑鱉瀕危的原因有很多。
與黿混為壹談
斑鱉曾廣泛分布在中國的長江下遊太湖流域、雲南南部紅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我國對斑鱉的記載自古有之,但由於斑鱉成體與另壹種龜鱉科動物黿(音同“元”)極為相似,故古人以黿相稱。
紅樓夢中曾有賈寶玉對林妹妹表明真心,說:“明兒我掉在池子裏,教個癩頭黿吞了去……替妳駝壹輩子的碑去。”
《清嘉錄·楓橋倚棹錄》有壹首《西園觀神黿》詩,記錄著“大黿”在蘇州西園寺放生池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九曲紅橋花影浮,西園池內碧如油。勸郎且莫投香餌,好看神黿自在遊。
這些古籍和資料中的“黿”應該就是現在的“斑鱉”。1873年,壹位來自英國的研究者發現了斑鱉與黿的區別,將斑鱉命名為“斯氏鱉”,但此事並未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直到2002 年,斑鱉才被確認為有效物種。2006年,我國舉辦了第壹屆斑鱉保護合作及交流研討會,在會上將其命名為“斑鱉”(Refetus swinboeni)。
由於對物種的區分不清,導致對斑鱉的保護、營救壹再拖延,等到正名之際,全世界只剩下五只斑鱉。
濫捕濫殺
龜鱉類因富含膠原蛋白而成為人們爭相追逐的美食,是滋補養生的高級營養品,龜鱉入藥,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龜類的習性是按時上岸曬背、排卵,只要龜類在這壹過程中被發現,那通常情況下都會成為商家獲利的工具。中國有40種龜鱉類動物,1989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有12種龜鱉動物被列為壹、二級保護動物。因為飲食文化的影響,目前我國的許多龜鱉類動物數量都急劇下降。斑鱉幼體和中華鱉很像,常成為人們腹中物和觀賞物,因此對於斑鱉的拯救與保護難上加難。
棲息地遭到破壞
斑鱉是大型肉食動物,每餐可吞食肉1-1.5千克;斑鱉的領地意識極強。作為其所在區域的食物鏈頂端的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需要巨大的淡水水體才能生存。過去,太湖地區是斑鱉的主要棲息地,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太湖被汙染,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已經不適合斑鱉生存。因此,近 50年來太湖都未發現斑鱉。紅河流域雖保持著較好的原始風貌,但由於馬堵山水壩的建設,生物生存環境也不容樂觀。
龜鱉組織Turtle Survival Alliance (TSA) 是世界最大龜類保育組織,創建於2001年,致力於攔截亞洲猖獗的龜類走私貿易,目標是“龜類零滅絕”。此次發現野生斑鱉的蹤跡對於斑鱉保護來說有著重要意義,這意味著在野外也許有野生斑鱉族群存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斑鱉的瀕危現狀。野生斑鱉最後壹次在我國出現是在1995年的雲南元江流域,當地人捕獲了壹只大鱉隨後將其放生,經過專家對照片的仔細比對,此鱉完全符合斑鱉特征。
斑鱉孤獨,但願這個古老神奇的物種,不會像白犀牛那樣,對地球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