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西塘古鎮:
江南六大古鎮中面積最大的古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
1、鎮名由來: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裏)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壹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2、著名景點:“三多”(橋多、弄多、廊棚多)
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西塘民風淳厚,櫓聲悠揚,到處洋溢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特有的人文積澱。西塘古鎮保護好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壹個專家們研究“江南水鄉民俗文化”的聖地;藝術家們描繪“江南水鄉民俗文化”的基地;遊客們品味“江南水鄉民俗文化”的凈地。西塘古鎮以特有的文化氣質,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古鎮歷史:西塘是壹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二、烏鎮
1、鎮名由來: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即今市河)為界,西為烏墩,屬烏程縣,東為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開始。元豐初年(1078),已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後為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個怪僻字,豎心旁加個“享”,念“敦”,於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後烏墩就定稱為烏鎮。1950年5月,烏、青兩鎮合並,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市,直到今天。
2、著名景點:茅盾故居、江南百床館
茅盾故居,茅盾於1974~1981年在此居住。
江南百床館,是壹座專門收藏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坐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古鎮歷史: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得名“烏戍”。
三、南潯古鎮
1、鎮名由來: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因濱溪遂稱潯溪,壹直沿用至南宋寧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時(1225~1264)文獻記載“南林壹聚落,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
2、著名景點: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莊、“南潯三古橋”。
嘉業堂藏書樓,隔溪與小蓮莊毗鄰,系劉鏞孫劉承幹於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該樓規模宏大,藏書豐富,原書樓與園林合為壹體,以收藏古籍聞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之壹,系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解放後,原書樓主人捐贈給浙江圖書館,藏書樓以公***圖書館和旅遊景點的雙重身份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讀者和遊客。
劉氏小蓮莊,是清光緒年間南潯首富劉鏞的私家園林、家廟及義莊所在,位於南潯鎮南柵萬古橋西,北臨鷓鴣溪,西與嘉業堂藏書樓隔河相望。原為劉氏歸櫬暫殯寓園,從光緒十壹年(1885年)開始,在池周補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臺榭,啟建家廟,歷時四十載,於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湖州蓮花莊,而自名“小蓮莊”。
“南潯三古橋”的是廣惠橋、通津橋和洪濟橋。廣惠橋位於鎮南柵商會原址附近,橫跨市河。此橋為單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兩次整修。橋長18米,寬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級,拱券石采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橋堍還有壹對精妙的石獅子。通津橋北面為東大街西端,橋南堍為下塘東街,位於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因明清時期南潯絲市盛況空前,通津橋畔成為絲市中心,聞名遐邇的“輯裏絲”由此通過水路運往上海,銷往海內外。通津橋始建於宋代,系單孔石拱橋。清代經3次整修。現橋長28米,寬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券石采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洪濟橋位於鎮東柵,俗稱新橋。橋南堍在下塘東街,北堍在東大街。明萬歷年間《湖州府誌》已有此橋記載,清嘉慶十年1805年重建。橋為單孔石拱橋,長28米,寬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券石采用縱聯分列砌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