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小兒腹脹簡介

古籍中的小兒腹脹簡介

小兒腹脹為病證名,指小兒腹部脹滿。《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七:“小兒臟腑嫩弱,有風冷邪氣客之,搏於臟氣,則令腹脹。若脾虛,冷移於胃,食則不消。”明·陳治《幼幼近編》:“小兒腹脹,有虛有實。小便不利,悶亂喘急者,此邪氣之實也……。小便自利,不喘,面目四肢浮腫者,此正氣之虛也。”治法參見虛脹、實脹:虛脹:《張氏醫通·腹滿》:“有氣虛不能裹血,血散作脹,必其人大便不堅,或時結時溏,溏則稍減,結則漸加,小便清利,甚則渾白如泔,其脈緩大而滯,氣口益甚。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宜四君子去白術加木香、澤瀉、當歸、芍藥,以固其氣中之血。有血虛不能斂氣,氣散作脹,必其人煩熱便躁,小便黃數,其脈浮數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宜四物湯去地黃加黃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氣。”《景嶽全書·雜證謨》:“治脹當辨虛實……第凡病腫脹者,最多虛證。若在中年之後,及素多勞傷,或大便溏滑,或脈息弦虛,或聲色憔悴,或因病後,或因攻擊太過而反致脹滿等證,則皆虛損之易見者也。諸如此類。使非培補元氣,速救根本,若虛在脾肺者,宜四君子湯、歸脾湯之類主之。若脾虛兼寒者,宜理中湯、溫胃飲、五君子煎。若脾虛兼痰者,宜六君子湯。若腎虛兼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虛在肝腎者,宜六味地黃湯。若腎虛兼寒者,宜理陰煎,或八味地黃丸,甚者加減《金匱要略方論》腎氣湯主之。”實脹:治以祛邪消脹為主,宜宣通,忌用守補。

詳見百科詞條:小兒腹脹 [ 最後修訂於2015/9/15 19:35:44 ***588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