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朱自清、安徒生的資料。

朱自清、安徒生的資料。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畢,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東海人,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歌散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

2005年11月13日?星期日

站點導航 設置首頁 收藏站點 關於我們

學校首頁 學校概況 特色辦學 教育科研 教師之窗 學生園地 交流平臺 主頁空間

朱自清簡介及作品

發表時間:2004-2-24 7:57:10 文章來源:常熟外國語學校

瀏覽次數:1310

雙擊自動滾屏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 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壹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壹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著作書目:

《雪朝》(詩集)1922,商務

《蹤跡》(詩與散文)1924,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開明

《歐遊雜記》(散文集)1934,開明

《妳我》(散文集)1936,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文光

《詩言誌辨》(詩論) 1947,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作家書屋

《標準與尺度》(雜文集)1948,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名山書屋

《論雅俗***賞》(雜文集)1948,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蘇教育(未出齊) ----

---------- 相 關 內 容----------

[圖文]2006屆高三壹模常熟第二名江夏(2005-9-16)

[圖文]2006屆高三壹模常熟第三名沈胤龑(2005-9-16)

2004—2005學年度獎學金名單(2005-9-15)

2004-2005學年度第二學期三好學生、品學兼優生、優秀學生幹部(2005-9-15)

成功激勵格言精選(三)(2005-9-9)

安徒生(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誌願服役,抗擊拿破侖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裏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臺發生興趣,幻想當壹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壹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雇。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壹所文法學校。這壹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壹書,以威廉·克裏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壹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壹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壹部富於幽默感的遊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遊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劄記。1833年去意大利,創作了壹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壹部以意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誌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他的第壹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壹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遊記,如:《壹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壹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蔔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壹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裏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壹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壹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壹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壹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余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醜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壹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壹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壹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註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醜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壹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家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