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人說的是文言文嗎

古代人說的是文言文嗎

1. 古代人說話說的是文言文嗎

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壹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麽,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壹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壹種***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壹般百姓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妳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壹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壹使用的書面文字,妳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壹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采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妳說的從事民間語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2. 古代人說話真的用文言文嗎

古人說的是文言文,還記得史記上的記的陳勝說的那句話嗎?“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這裏是引用陳勝做平民時的原話.越是古老的時候平民說的話越是難懂,《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三國》和《水滸》就是明時的白話文,就跟現在的語言差不多了.其實,現在所說的文言文,是遠古時期人們說話,成文當然與口語稍有不同,但差別應該不大.後來,在文章中沿用下來,而口語變化較大.到唐宋時代,文言與白話的差別就比較大了.後來在壹些文學作品中就用了當時的白話.白話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現代.其實現在還有壹此地方方言中殘留古人說話的影子,以廈門話為例,“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有沒有?”只需說“有無?”如果問得詳細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

3. 古代是說文言文的嗎

文言文其實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他們的口語是比較生活話的。

就像現代漢語的書面語和口語也有區別壹樣,只是隨著漢語的發展,現代漢語的書面語和口語的差異沒有那麽大了而已。古漢語的書面語即現在所說的文言文因為和人們的日常口差異太大,普通人(沒學問的人)聽不懂,所以近代才會提倡白話文啊。

官話、吳語等,其實相當於今天的普通話和方言,這和文言文是書面語、口語沒關系。古漢語的聲調的確和現代漢語不同,有五個聲調,但是這也只是漢語的語音問題,可以看壹下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史》。

4. 中國古代人說的都是文言文嗎

壹、古人在先秦時期說的都是文言文,但後來文言文與口語逐漸分化,古人說的話也就變成了口語,與文言文逐漸脫節。普通老百姓也是這樣說話。

二、古代的官話與方言:

1、中國歷代官方語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也是不同時期“普通話”的定義。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2、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於壹定的地域,他不是獨立於民族語之外的另壹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

3、每個朝代都有官話來作為”鵲橋“溝通各個方言區的人,壹般都以王都所在地的語音為準。

三、上朝時,古代官員壹般說的是官話,也就是王都地區的語言。

擴展資料:

1、口語與文言文的分化史:

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壹致的,書面語和口語都是用的文言文。但是由於書面語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為載體的儒家著作經典地位的確立,以及漢字對於漢語的巨大影響,文言文和口語很快就進入了漫長的雙軌發展時期。

大約在兩漢時期,口語和文言文就有了壹定的距離。雖然文言文和口語都在發展,但前者遠遠跟不上後者的速度,距離越拉越大。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語已經完全脫節。當時的讀書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達壹般口語要說的意思。

2、保護地方方言的意義:

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入聲,聲調有極其復雜的變化。 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

中國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廣物博,幅員遼闊。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則是保證祖國統壹的必要條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們的文化。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也應被保護,二者並不矛盾。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方言是壹種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