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過
曠世武功
漢武帝是第壹個奠定中國遼闊疆域的皇帝。
千古壹帝秦始皇統壹六國,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國的版圖之遼闊,不過是漢武帝時代版圖的二分之壹。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44年,如此大事武功,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執政。其時匈奴氣焰囂張,西域神秘莫測。
漢武帝絕不能忍受乃父乃祖的“和親外交”,忍氣吞聲,換取短暫和平。他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去開拓。
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希望借此形成反擊匈奴的戰略聯盟,壓縮匈奴的生存空間,實現對匈奴的戰略包圍。年僅18歲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歷朝歷皇,誰可比擬?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千古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中原漢族政權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
即位第八年(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第壹次運籌帷幄征戰匈奴,馬邑之戰失利。但是,短暫的失利,絲毫不能影響24歲天子的征戰豪情,反而促使漢武帝破釜沈舟,毅然拋棄漢王朝施行近七十年的和親國策,全力出擊匈奴!變和平體制為戰爭體制,棄祖宗制度啟現實制度。其間的勇氣和魄力,令人嘆為觀止!
漢武帝曾在壹篇求賢《詔》中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這篇躊躇滿誌、殷情懇切的求賢《詔》,收錄在蕭統《文選》中,千百年來,英雄傳誦,誌士吟詠。當年漢武帝以此“廣延天下人才”,今日反觀漢武帝壹生功過,此語更是恰如其分!漢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漢武帝曾打算親自教霍去病兵法(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霍去病雖未學,但可見漢武帝深通兵法,這是他成為卓越的戰略軍事家的基礎。
論及漢武帝壹朝的軍事戰役,人們往往言必稱衛青、霍去病、李廣,沒有人註意到璀璨四射的將星、帥才背後,遠在廟堂之上,那位足以與西方亞歷山大、愷撒、拿破侖相匹敵的最高統帥——漢武帝。
當年,漢武帝決意改變祖制、對匈開戰,韓安國、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孫弘、主父偃等當朝新銳,紛紛高唱反調。群臣應者寥寥,首戰無功而返,年輕的總指揮卻巋然不動。此後,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對匈奴作戰的三大重要戰役,都由漢武帝親自決策部署,選將調兵。至於具體的用兵時間、出兵地點、兵力部署、攻擊方向,漢武帝都事無巨細,總攬無遺。
與此同時,漢武帝又劍指東方、南方、東南方、東北方,使漢朝的勢力到達今天西方的中亞,西南的雲貴川,東北的黑吉遼,南方的海南與福建,勾勒出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本框架。
但44年曠日持久的征戰殺伐,畢竟勞民傷財。對於漢武帝的軍事外交戰略,司馬遷也非常矛盾。《史記·匈奴列傳》是中國歷史上第壹篇少數民族史,司馬遷給匈奴立傳,把匈奴看作炎黃子孫之壹,表達了他對這場戰爭的性質定位:這是中華民族內部的壹場悲劇,戰爭使雙方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雖然當時的漢帝國,還無法形成統壹的多民族背景,兩個民族最好的辦法也應該是和平相處。可惜,到了漢武帝時代,和親政策已走入絕路,不得已而對匈用兵,司馬遷對此是理解的;而戰線越拉越長,漢武帝偶有任人失當,司馬遷也是痛心疾首。
為了寵幸李夫人,漢武帝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領數萬人出征,討伐大宛,不過艷羨其汗血寶馬。結果,打了兩年,軍隊損失十分之八。如此輕率,可謂草菅人命!
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
時間是撫平創痛的良藥。和平年代,人心思定,我們早已無法體察戰爭帶來的切膚之痛;所以,今人的評價理智多於感情。而兩千多年前,司馬遷與天下百姓壹道,親歷家園變廢墟,忍看朋輩成新鬼;壹代史家的良心,使司馬遷不可能面對戰爭之害無動於衷,必然會對漢武帝連年征戰,導致民生雕敝有所批評。
千古文治
漢武帝是第壹個用儒家學說統壹中國思想文化的皇帝。
壹統江山容易,聚攏人心困難。秦皇漢武深解其中三昧。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則“獨尊儒術”。
竇太後去世前,漢武帝就暗度陳倉,設立五經博士,為尊儒打基礎。即位之初,漢武帝迫不及待,舉國推選賢良方正直言敢諫。壹位寂寞書生董仲舒,憑《天人三策》,石破天驚,脫穎而出。從此,本為民間壹家的儒學被指定為官方思想,與政治、皇權緊密相連。
據此,漢武帝創建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秦代至漢初,選拔人才用的是軍功爵制;到了漢武帝時代,逐漸轉變為察舉征辟制,從根本上解決了大漢人才匱乏的局面。
文景崇黃老,寬厚無為,垂拱而治;漢武帝則壹反祖宗定法,尊儒術以約束官吏,效法家而嚴懲貪官,王道霸道,交錯為用。而其中尊儒興教,首立太學,尤予後世以至深影響。倘非此舉,儒家學說何以成“教”?倘非此舉,華夏文明何以存續?倘非此舉,學而優則仕何以體現?
然而,後世不乏對《天人三策》,對“獨尊儒術”深惡痛絕者,他們的批評並非毫無道理。
儒家對中國政治:以人為本,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獨尊儒術”讓人們都懂得禮義教化,精忠報國等壹個臣子應該做的事。儒家對人才素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把“道德”作為衡量壹個人的品質,將“從政”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壹種途徑。漢武帝時代,對應內在的儒家統治思想,就是中央集權體制。秦始皇首創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設計壹整套執政方針。西漢王朝,到了漢武帝,徹底肅清了諸侯王分裂勢力,鞏固了中央政權。
對此,司馬遷擊節稱道!《淮南衡山列傳》中,太史公曰:
淮南衡山,親為骨肉,疆土千裏,列為諸侯。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邪僻之計謀為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
秦行郡縣,不王不藩,是真正社會政治學意義上的封建體制。劉邦建漢,首封異姓諸王,後封同姓諸王。從政治體制的發展著眼,無疑是壹種社會的倒退。繼而,呂後大封諸呂,終釀禍亂。因此,直到景帝朝,乃有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上接秦始皇,行郡縣以推行國家政令,此後兩漢四百年,雖有外戚、黨錮之禍,但無藩鎮之患。
不僅如此,漢武帝在強化中央集權上多方探索,利用酷吏打擊權貴即其大手筆之壹。
打擊不法豪強與貪官汙吏,勢在必行。但是,酷吏政治走到極端,難免會帶來各種後遺癥。
司馬遷對此直言不諱: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
漢武帝稱贊這樣的殺人魔王,提拔他擔任中尉,賜予更多的生殺大權。慘遭宮刑、深受酷吏之苦的司馬遷,能不有非議嗎?
毀譽參半
漢武帝是第壹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臺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份帝王罪己詔。
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壹人!至此,後代皇帝犯了大錯,也會下“罪己詔”,公開認錯,展示明君姿態。
直言敢諫的汲黯曾批評漢武帝:皇上殺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寬恕,這樣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會被殺光。漢武帝不為所動,漠然壹笑:何世無才,只是人主沒有識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夠辨明人才,何必擔心天下無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嚴峻,群臣雖素所愛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輒按誅之,無所寬假。汲黯諫曰:陛下求賢甚勞,未盡其用,輒已殺之。以有限之士,恣無已之誅,臣恐天下賢才將盡,陛下誰與***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諭之曰: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茍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
就是這樣壹位視人才如草芥的漢武帝,壹方面又極端地愛才、惜才。
封建專制體制下,人才使用有兩大陋習:壹是任人唯親,只用自己熟悉親信的人;二是論資排輩,必須按“三十九級臺階”,壹級壹級往上爬,不能“亂”了規矩。而漢武帝壹不會因言廢人:只要有才華,主父偃持不同政見,漢武帝照樣求賢若渴;二是敢於破格提拔:因為有能力,衛青家奴出身,漢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僅如此,漢武帝甚至擯棄正統,容納異類,慧眼發現東方朔,將莊嚴的朝堂變成壹個充滿溫情和快樂的休息室,君臣之間宛如玩伴;同時,他不以狎褻而喪失原則,對東方朔的諍言擊節贊嘆,言聽計從。
他初讀《子虛賦》,即大為傾慕;得見作者司馬相如,如獲至寶,讓他享受與自己同等的寫作待遇。能識人、能容人、能用人,漢武帝千古無二。秦始皇、漢高祖視文人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終究雅量闕如。
而他生平中的壹個錯誤,就是閹割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家——司馬遷。漢武帝因此備受誤解和爭議。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褒有貶,班固的《漢書·武帝紀》對他的文治大加贊揚:
班固贊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絕口不提漢武帝的武功,表明對漢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表揚、批評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為什麽人們對漢武帝的評價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漢武帝是壹個非常多面的人。他是壹個政治家,非常有政治頭腦;但又是壹個普通人,喜怒哀樂俱備。他是壹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歷史責任;但他又是壹位暴君,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災難;他寵愛他喜歡的女人,可是,他不僅移情別戀,還為了江山,殺掉了自己最寵幸的女人。他絕頂聰明,又異常糊塗;為了傳說中的寶馬,居然不惜犧牲數萬人的生命。當更近地走近他時,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對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簡單地非此即彼。兩難之地,非常之時,他也會猶豫不定,甚至異常痛苦;同樣有普通人的歡喜和哀愁、小氣和算計、失眠和焦慮。在平常人眼裏他果決、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們在對他蓋棺論定時,往往流於偏激,說好時千古壹人;說壞時罄竹難書。這樣,分歧就在所難免了。
我們無法使用單壹的標準評價任何人。人性本就復雜,更何況封建帝王!或許他的好發自本心,也可能是籠絡人心的手段;或許他的壞是皇權使然,不得已而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們無法剝離他身上的帝王枷鎖,我們的評價,就只能在他的帝王與凡人兩種身份之間遊移。當年天真無邪的“彘兒”,如何蛻變成壹個既可愛又可怕的皇帝?怎麽可能壹言蔽之、壹書盡之?
正所謂:
天風浩蕩,瀚海闌幹,金戈鐵馬,萬死千傷,俱往矣;
長城巍然,絲路悠長,大賦煌煌,美人淒涼,俱往矣;
唇槍舌劍,縱橫捭闔,君臣相傾,千秋家國,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載以往,意氣飛揚,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鐘暮鼓,青燈黃卷,村社戲場,在年年評說,歲歲興嘆。
漢武帝25項歷史性首創
1、漢武帝是第壹位使用年號的皇帝,於公元前113年創建了年號,先是六年壹個年號(前140—前104),後來四年壹個年號(前104—前87)。
2、漢武帝是第壹位在統壹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壹點,壹直用到現在。
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壹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4、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壹後我國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孫賀行禦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註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裏,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5、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謂的察舉征召制度。
6、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7、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壹定條件選送壹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壹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於此。
8、漢武帝在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後世也影響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朝統壹後,皇帝親臨現場治理黃河,這是第壹次。
10、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後這壹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11、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12、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
13、在輪臺、渠犁屯田,並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屯田。
14、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後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並進而入波斯等地。
15、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丼渠法、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16、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18、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對後世影響重大。
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壹點。
21、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壹格。如皇後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仆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禦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禦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壹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這樣壹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壹齊被選拔為托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準,標準還是有的,標準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鬥,有藝能、有才幹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壹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22、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
23、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提出要北方遊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武帝生前雖未達此目的,但在宣、元時期,匈奴歸服漢朝為藩臣。
24、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督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於漢。至此,西邊直達裏海,都成為了漢朝的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
25、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統治了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
秦始皇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壹,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1.統壹文字,使其成為壹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2.廢封國,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壹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3.統壹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焚書坑儒,客觀來講統壹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使得中國相當部分古文化斷層、古代史斷代,這點確是遺憾;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