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烈山鎮的歷史文化底蘊

烈山鎮的歷史文化底蘊

烈山因煤而名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大致有五大文化資源,這五大文化資源是烈山鎮發展旅遊業的五大支柱。

A烈山之名

烈山之名是烈山歷史文化資源的總和和符號,是皖北乃至全省唯壹的獨特的地名資源。首先是古籍《列國誌》記載,“大禹治水,烈山焚澤”中國漢語大詞典註釋“舜派大禹治水,派管火、山林的大臣益去烈山澤而焚之”《辭海》註解:“烈山沼澤遍地,野獸出沒,舜派益去烈山焚燒山林,驅趕野獸”。另有考證說舜繼堯之後,耕歷山(烈山另壹名字稱歷山),漁雷澤(雷澤即烈山東北微山湖)聯系起來極有可能舜派益先去烈山焚燒山林荒草荊棘,軀趕野獸然後去烈山開墾農田,去雷澤教民捕魚,倡農興魚以豐民生,這作證烈山地名淵源的歷史。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也載:“烈山也稱歷山在濉溪東七八裏,產煤”,是淮北唯壹入註辭條的地名。

B炎帝郡望故裏

烈山頂上的古廟有壹石碑,刻文曰:“烈山之由名由之何?或以山形園而銳於首(底圓上尖)象五行中火遂以古烈山氏(炎帝名)稱之也,該文可解為炎帝以地名而名烈山氏,歷山氏(炎帝也稱歷山氏),也可解為炎帝以自己的名號而冠烈山之名。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本起烈山稱烈山氏。《國語.魯語》載:“烈山氏炎帝之號,起於烈山”。全國著名學者大有考證,炎帝距今大約7200至5800年,已深入黃河下遊(即黃淮海地區)海岸,就在淮北、蚌埠壹線故有:“精衛填海”“沙海煮鹽”“炎帝封禪 ”之說,從烈山、烈山氏所形成的炎帝神農氏的烈族文化(即炎帝文化)我們今天的淮北烈山,烈山村就是當之無愧的炎帝神農的故裏。

對炎帝故裏之說外省及本地研究者經過多年探討研究認為:烈山不管從地名、地質、地理條件都有很多與炎帝故裏的特征相吻合,從現有遺跡,傳說古籍文獻記載等稱炎帝故裏都有充分依據,而且引起省社科院、國家有關學者密切關註和興趣,其考證也得到研究和上層的充分肯定。

C煤文化

淮北市緣煤而建成為華東六省壹市(50-80年代)的工業能源基地,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了重大貢獻!烈山也因煤而興聞名全國,70年代“社辦工業”、80年代“鄉鎮企業”都是以煤炭、山石建材為支柱產業。更重要的是烈山“小煤窯”在歷史上所派生的革命紅色文化,更是為我黨在革命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壹頁。

烈山煤炭地下儲量達8000億噸,據淮北市《礦務局誌》載:“遠在上古,煤炭就顯露於地表層,在唐元和三年就發現:投石可燃的石塊。”北宋年間徐州知府蘇東坡下鄉勘探發現烈山煤而作《石炭歌》,明清時期開始窯式開采。明萬歷史天啟年間3000多挖煤工人大罷工,歷時月余,據載,這次大罷工為中國煤炭開發史上首次工人於窯主為生存而進行的首次革命鬥爭。

清鹹豐年間,煤炭工人於窯主的鬥爭,此起彼落,致使清廷很是頭疼,以致後來總是“屢禁屢開”。清末民初(1906年)在烈山成了全國第壹個合眾煤炭公司後,在官商資本家的壓迫剝削下,工人革命鬥爭壹直不斷,在中國***產黨領導下革命先軀如徐風笑,李時莊,王香圃,趙皖、梁文煥等領導工人對窯主們進行不懈鬥爭,贏得壹次次勝利,同時使“小煤窯”革命鬥爭的烈火傳遍皖北大地,加速了淮北地區革命鬥爭的勝利進程,成為皖北豫東、魯南工農革命鬥爭的搖籃。

D、佛教文化。

於古老烈山***存的是豐富的佛教文化,烈山頂上的“烈女廟”淵源最深,據傳是炎帝壹女兒在山頂上救助炎帝求雨的雨師赤頌子而因壹同掉下山崖摔死,族人為紀念炎帝女兒在山頂上建壹座烈女廟(不是貞潔烈女的概念而是烈山氏炎帝女兒的廟),此解放前後還在,純石無磚,兩間屋大小,不供任何佛像,未建泰山神行宮碧霞真君廟之前,四面八方都來烈女廟叩拜燒香,民間鄉鄰無不知烈女廟(當地百姓也不知什麽攤建的)後來就拜新建廟泰山神廟行宮廟了。繼而定四月初壹為廟會至今。烈女廟日久就原廟自然坍塌後無人修建,現只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了。

在文革期間泰山神廟已拆除,後來為開發南湖公園原廟所供佛神移至山下,即南湖居士林。其次龍脊山、回龍寺、青龍寺、大方寺、塔山等大小七、八座,這些廟宇寺各有廟會,如二月二蔡裏會,龍脊山的龍王廟會,四月初壹烈山廟會及歇馬亭廟會等,每逢春夏境內廟會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廟會稅收都在百萬元以上,極大地繁榮了本地經濟,豐富了民俗文化生活。規模在皖北佛教廟會首屈壹指。也起到改良教化當地民俗風尚的社會效應。

E民俗文化。

烈山的民風醇樸,禮儀往來,由於小鎮格局文化態勢半工半農、半城半鄉,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高,這是於當地社會文化根底深厚經濟發達分不開的。烈山傳說有幾大文化版塊,壹是張果老傳說,張果老傳說較系統、完整,而且有傳說的景點,遺物,如升仙臺、仙人洞等多少代人口口相傳,張果老家鄉在檀山,墓地在王莊後,而且有墓碑記載(《宿州誌》),少年在塔山寺出家,大方寺修煉,在龍脊山騎驢升天成仙,並有民謠“三山夾壹山,不出皇帝出神仙”等,這在全國都是少見的。

二是炎帝故裏傳說,炎帝故裏在烈山可謂人人皆知,家喻戶曉,過去小孩上學都和老師講炎帝故裏,更是老年人瓜棚李下茶余飯後的談資,說當年炎黃弟兄倆在烈山況窪村住,“況”字拆開就是二兄弟的意思,炎帝是生活在咱烈山才叫烈山氏,因為山裂生沖天大火才叫炎帝,烈山最早的烈字是根據山底有火才造字有火的“烮”,山火熄滅整座山燒成兩半,又寫成大裂的“裂”了。火集子(即古饒鎮)就是炎帝當年首開的集市,以物易物,後來以貝殼當錢幣,興集市貿易,炎帝是火炎,火集子之名就沿襲下來了等等,當然傳說只能是考證的參考而不是依據,但壹個地方的傳說總是有她的歷史痕跡的。

其次,二十四孝蔡順傳說,說蔡順母荒年大饑,因病幾天未吃東西,家裏又無東西可吃,蔡順就到龍脊山采山林野果即桑椹,留下熟的給母親,半生的就留作自己吃。赤眉軍造反從山前經過發現蔡順采椹,因為是官軍探子,得知實情後,甚是感動,給了蔡順半口袋糧食,從此蔡順采椹孝母成鄉間鄰裏佳話,後人就把蔡順住過的村莊改名蔡裏,並立碑銘記,同時有陳勝墓,寧封治陶能燒五色火,寧戚飯牛等(地方州誌也均有記載)。

民間傳說、故事也是旅遊文化資源,而且是很好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