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以下區別:“沐”指的是洗頭發,“浴”指的是洗澡洗身、全身浸泡於水中,“盥”指的是澆水洗手、泛指洗,“洗”指用水去掉汙垢,古時稱泡腳為洗。
古人稱浸身為“浴”,洗頭為“沐”,沖水為“澡”,洗手為“盥”,泡腳為“洗”。
壹、沐(mù)
釋義:1. 洗頭發:~浴。櫛風~雨(喻辛苦奔波,飽經風雨)。
2. 潤澤,或受潤澤:~恩。
3. 古代官員休假:~日。休~。
4. 整治:助之~槨。(幫助其整治棺材)
5. 米汁。
6. 姓。?
二、浴(yù)
釋義:1.洗身,洗澡。
2.沈浸;浸染。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久浴文化,則漸悟人類之尊嚴。”
3.特指浸洗蠶子。
4.鳥飛忽上忽下貌。
三、盥(guàn)
釋義:1. 澆水洗手,泛指洗:~洗。~漱。
2. 洗手器皿。
四、洗(xǐ,xiǎn)
釋義: 1. 用水去掉汙垢:~臉。~涮。~滌。~澡。~心革面(喻徹底悔改)。
2. 清除幹凈:清~。
3. 像水洗壹樣搶光,殺光:~劫。
4. 昭雪冤枉:~雪。~冤。
5. 照相的顯影定影:沖~。~印。
6. 玩牌時把牌攙和整理:~牌。
7. 基督教接受個人入教時的儀式:受~。~禮。
8. 盛水洗筆的器皿:筆~。
9. 把磁帶上的錄音或錄像去掉。
10.讀作xiǎn,同“冼”。
擴展資料
沐、浴、盥、洗的的字形演變
壹、沐
木,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樹木。沐,甲骨文(木,樹)(水,雨水),表示雨灑樹葉。造字本義:動詞,雨灑樹葉。金文、篆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的混合結構寫成左右結構。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三點水”。古人稱浸身為“浴”,洗頭為“沐”,沖水為“澡”,洗手為“盥”,泡腳為“洗”。
二、浴
浴,甲骨文(身上濺著水花的“人”)(皿,水盆),像壹個人站在洗澡盆裏洗澡。有的甲骨文加“止”(腳),表示整個人站在水盆裏。有的甲骨文將“人”寫成“倒人”,表示洗頭。金文(水)(山谷),表示在山谷溪澗洗澡。造字本義:動詞,洗澡。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水”寫成“三點水”。古人稱浸身為“浴”,洗頭為“沐”,沖水為“澡”,洗手為“盥”,泡腳為“洗”。
三、盥
盥,甲骨文(朝下的手)(皿,盛器),像壹只手伸進水盆洗手。有的甲骨文在手的周圍加“水”,明確“洗手”的含義。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寫成,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寫成,表示兩只手在水盆裏抱水搓洗。
造字本義:動詞,在盆子裏洗手。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 ,將篆文字形中的“皿”寫成,篆文字形中的手形被淡化。古人稱浸身為“浴”,洗頭為“沐”,沖水為“澡”,洗手為“盥”,泡腳為“洗”。
四、洗
先,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對“人之止”的倒寫,表示腳趾、腳板。洗,簡體甲骨文(止,即“趾”,借代人的腳)(兩點水,水花),表示灑水濯足。繁體甲骨文加帶提手的淺底水桶,強調在居所用水桶濯足。有的繁體甲骨文用“皿”(水盆)代替桶形的,用“人之止”代替“止”,表示將腳浸泡在水盆裏,凈化雙腳,放松神經。有的甲骨文省去“皿”(泡腳盆),並且誤將上“人”下“止”的字形倒寫成了上“止”下“人”的“先”。
篆文將甲骨文字形的混合結構調整成左右結構,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四點寫成“水”,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寫成。造字本義:動詞,把腳放在水盆裏泡凈。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水”寫成“三點水”,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古人稱浸身為“浴”,洗頭為“沐”,沖水為“澡”,洗手為“盥”, 泡腳為“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