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概說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全書***294卷,約300萬字,歷時19年完成。從書名來看,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編者意在總結歷史教訓,供統治者借鑒。
《資治通鑒》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前後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壹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它是我國的第壹部編年體通史。
故事錦囊
司馬光出生於北宋時期,從小受家庭的熏陶,篤誠好學。7歲時,聽別人講《左氏春秋》,就能了解了大體意思;15歲的時候,所寫的文章被時人稱之“文辭純渾,有西漢風”;20歲的時候中了進士及第,可謂功名早成。
步入仕途的司馬光繼續學習,閱讀極廣,考察極細,慢慢地萌發了壹種要編纂壹部編年體通史的想法。
當時,北宋建國快100年了,出現了種種危機,司馬光積極上疏,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提出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同時,他敢於犯顏直諫,面折廷爭,不顧及個人安危,被稱為社稷之臣。
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分歧。王安石主張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比較保守,認為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專心寫作《資治通鑒》,希望通過編纂史書,從歷史的成敗興亡中提取治國的借鑒。
他的著史工作得到了宋英宗、宋神宗的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設立書局;宋神宗以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將其命名為《資治通鑒》,並親制序文,以示重視。
司馬光選取劉恕、範祖禹等人為助手,這些人是當時第壹流的史學家,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上觀點相似,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
在編纂過程中,司馬光和助手收集並整理了大量資料,除了采用歷代的正史之外,還參看其他的歷史著作300多種,前後花了19年。在這19年裏,司馬光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資治通鑒》完成時,他的眼睛都昏花了,牙齒也大多脫落了。據說,僅原稿就足足堆滿了兩間屋子。
司馬光在史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他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由於材料豐富、剪裁得當和考證嚴格,加上文字精練生動,成為我國史學史上最有價值的著作之壹。
知識庫
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從小聰慧過人,素有神童之稱。在他年少的時候,壹天和同伴們在花園裏玩耍。有個孩子不小心掉進了壹口裝滿水的大水缸裏,那個孩子在水缸裏發出了連連的呼救聲。在場的孩子驚呆了,不知所措。司馬光急中生智,急忙搬來壹塊大石頭向水缸砸去,將水缸砸開了壹個大洞,缸裏的水從洞中流出來,水流盡之後,那個孩子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