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禹碑的由來,有多種傳說。其壹,禹治水,刻石銘誌。《湖南通史·古代卷》記載: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南抵蒼梧,禹王碑即寧遠九嶷山下。登南嶽衡山,於此處殺白馬祭天,仰天長嘯,夢繡衣童子,授金簡玉文,禹按其文治水,於是刻石以銘誌,表示治水的決心。是石即為後人所說的衡山禹碑。其二,禹治水成功,立碑紀德。相傳四千年前,神州洪水滔天,舜囚堯,命禹治水。禹帶領百姓奮鬥十三年,三顧家門而不入。最後來到南嶽衡山,夢見蒼水使者,在仙翁的指點下獲金簡玉文,按其道征服洪水,疏通湘資沅澧等九條河流潮宗於海。衡陽先民對禹萬分感激,要求立碑為禹記功,禹謙讓,不答應。先民執意要立,禹說:我得金簡玉文天書,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書文字,百姓不得認。於是先民將禹提供的77字刻在衡山雲密峰下水繞石壇之上。其三,越王朱勾碑。浙江曹錦炎考定為越王勾踐之孫朱勾聯合四族部落打敗楚國後,在南嶽衡山立盟約而刻下此碑其四,衡山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