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石油深加工通常包括哪些項目?有什麽作用?

石油深加工通常包括哪些項目?有什麽作用?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采出來的棕黑色易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和芳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生物長期進化形成的混合物,和煤壹樣屬於化石燃料。其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g/cm3,粘度範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60℃),沸點從常溫到500℃以上,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能與水形成乳液。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83% ~ 87%)、氫(11% ~ 14%),其余是硫(0.06% ~ 0.8%)、氮(0.02% ~ 1.7%)。由碳和加氫形成的碳氫化合物構成了石油的主要成分,約占95% ~ 99%。含硫、氧和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盡可能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比例差異很大,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和芳烴。通常,主要由烷烴組成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環烷基石油,主要是環烷烴和芳烴;介於兩者之間,稱為中間基礎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量高、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和氮含量適中、釩含量少。除了少數油田,原油中汽油餾分很少,渣油占1/3。不同種類的石油,加工方法不同,產品也不同,要善加利用。大慶原油的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含硫量低,屬於低硫石蠟基原油。“油”字最早是由中國北宋於公元977年編纂的《太平廣記》提出的。正式命名為“油”,是根據我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所寫的《生於水,混於泉水,惘然》中的油命名的。在“油”這個詞出現之前,國外稱油為“魔鬼的汗水”、“發光的水”,中國稱之為“石脂水”、“猛火油”、“石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石油或其附件。妳註意到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等!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取的;而我們每天使用的天然氣(液化氣)就是從專門的氣田生產出來的!通過輸氣管道和加油站輸送到所有家庭。目前關於石油的成因有兩種學說:①無機學說認為石油形成於基性巖漿中;(2)有機論:各種有機物,如動植物,特別是低等動植物,如藻類、細菌、貽貝、魚類等,經過多次物理化學作用,埋藏在下沈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最後逐漸形成石油。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色、金黃色、深綠色、黑色、棕紅色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本身就是膠質和瀝青質的含量。含量越高,顏色越深。原油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原油可以代替汽油直接加到汽車油箱裏!原油的主要成分有:油性(是其主要成分)、膠質(壹種粘稠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深棕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和碳質(壹種非烴)。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是壹種有色易燃油狀液體,有特殊氣味!天然氣是壹種無色可燃混合氣體,有特殊氣味,由多種氣體組成,主要是氣態烴。在整個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比較細:物探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有油氣的區域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鉆井使用鉆井機械和設備在含油氣區域鉆壹口油井,並收集該區域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將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下入井內,記錄該井的各種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生產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油井的維護;采油在油井正常生產過程中,油井生產材料的取入和油井生產設備的日常維護;集輸負責原油的對外運輸;煉油會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提煉成汽油、柴油、煤油等不同的石油產品!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g/cm3,粘度範圍很寬,凝固點差異很大(30 ~-60℃),沸點範圍從常溫到500℃以上,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能與水形成乳狀液。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83% ~ 87%)、氫(11% ~ 14%),其余是硫(0.06% ~ 0.8%)、氮(0.02% ~ 1.7%)。由碳和加氫形成的碳氫化合物構成了石油的主要成分,約占95% ~ 99%。含硫、氧和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盡可能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比例差異很大,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和芳烴。通常,主要由烷烴組成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環烷基石油,主要是環烷烴和芳烴;介於兩者之間,稱為中間基礎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量高、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和氮含量適中、釩含量少。除了少數油田,原油中汽油餾分很少,渣油占1/3。不同種類的石油,加工方法不同,產品也不同,要善加利用。大慶原油的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含硫量低,屬於低硫石蠟基原油。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主要有四個環節,即尋找、開采、運輸和加工,壹般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煉油”。以下是追溯石油工業發展史的四個環節。“石油勘探”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地下是否有石油,最終還是要通過鉆探來確認。壹個國家鉆井技術的進步往往反映了其石油工業的發展。因此,壹些國家競相宣布他們已經鉆出了世界上第壹口油井,以表明他們已經邁出了石油工業發展的最早壹步。“油田開發”是指通過鉆井確認油氣分布範圍,有井可以投入生產,形成壹定的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開發的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隨著油氣的開發,“油氣集輸”技術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切斷節子打通,用麻布包裹,塗上外用桐油,連接起來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輸氣管道”,全長200-300裏。當時在自流井地區,綿長交織的管道穿越丘陵,穿過溝壑,形成了輸氣網絡。至於“煉油”,起步更早。《水鏡註》成書於北魏,成書於公元512~518年,介紹了從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他的論文中指出:“在公元10世紀,中國就已經有了石油,並且廣泛使用。因此,在此之前,中國人蒸餾石油。”。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石油煉制技術就在中國萌芽了。石油是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液體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提取的石油,或者說是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巖中提取的液態碳氫化合物。構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和氧。壹種褐色,主要成分是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深綠色或黑色液體伊拉克和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石油儲量。我國人民在世界上最早的時候發現並使用了石油。什麽時候開始的?據考證,最晚始於3000多年前。最早發現石油的記載源於《易經》:“澤中有火”,“火引於澤”。澤指的是湖泊和池塘。“河中有火”是對湖泊、池塘水面油蒸氣著火現象的描述。此書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距今三千多年。最早知道石油性能和記載石油起源的古籍是距今壹千九百年前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寫的《漢書地理》。書中寫道:“高怒縣有易燃水”。高怒縣指的是現在的陜西延安壹帶,渭水是延河的支流。這本書清楚地記錄了石油的起源,並表明石油像水壹樣是液體,可以燃燒。最早的石油采集和利用的記錄是南朝葉凡(公元420-589年)寫的《郡縣誌》。這本書是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縣延壽縣,即今天的甘肅玉門壹帶)下載的:“縣南有山,石泉出,有其大,燃燒極旺,不能食用。縣民稱之為石漆。”當時的“石漆”指的是石油。晉代張華(公元265-420年)的《博物誌》和北魏地理學家李道元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誌》壹書不僅提到了甘肅玉門的“石漆”,還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來“糊車”(潤滑車軸)。這些記錄表明,古代中國人不僅對石油的特性有了更好的了解,而且開始收集和使用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