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熊家冢楚墓的主人是誰
熊家冢墓主的猜想 辜振民 現在,熊家冢的車馬坑發掘已有壹段時間,壹個迷團仍擺在世人面前:熊家冢墓主倒底是誰?當熊家冢剛開始發掘時,有報道認為可能是楚莊王墓,但很快被專家否定了。長江大學的徐文武教授曾采用排除法推定為楚昭王,但是仍有疑問。這是因為:楚昭王是春秋晚期的楚國國君,其年代與熊家冢目前肯定為戰國早中期的楚墓仍有出入。古籍《水經註》記載,楚昭王的墓地在當陽河溶鎮的昭丘,即沮水漳水會合處。朱翰昆《沮漳江漢——荊楚文化的搖籃》中記載:此處有當地老農反映,解放前該地有觀基寺,寺前有石碑,刻有“昭王古陵”四個大字。按此,熊家冢不在沮水漳水會合處,墓主就不應是楚昭王。那麽,熊家冢既然不是楚昭王墓,有可能是楚王墓嗎?如果是楚王墓,那又會是哪壹位楚王呢?壹、熊家冢是座規模宏大的楚王墓(壹)墓葬形制與規格綜合已發掘的考古資料,熊家冢應是壹座規模宏大的楚王墓。熊家冢主要由主冢、陪冢、車馬坑、排葬坑和壕溝等5部分組成。主冢是壹座有斜坡墓道的“甲”字形木槨墓,主冢南面還有90多座排葬坑。此座古墓規模非同壹般,據劉德銀《紀南城周圍的楚墓》記載,熊家冢在50年代尚存有高大的封土冢,封土冢直徑超過100米,原來的封土高近20米。現存封土高度為4米左右。從考古鏟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的資料來看,熊家冢是壹座略呈正方形、帶有斜坡墓道的土坑豎穴木槨墓,墓道朝東,方向為50°。墓口長68~70米,寬68米,墓道長33米,寬16~20米。整個墓區勘探和發掘表明,這些遺跡南北跨度約550米,東西跨度約150米,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在墓的西邊已露出壹個臺階,露出的臺階為第壹級臺階,高0.5米,寬1米,探出的第二、三、四級臺階高1米,寬0.8~1米左右。推測該墓可能有15級臺階。墓坑底長27米,寬25米。從鉆探的情況分析,按臺階級數推測,該墓槨室較大,長約22米,寬約20米,高3.5米,面積約440平方米。其規格是中國已知的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帝王棺槨中最大的。經考古發掘,在壹號墓的封土上方以及邊緣發現了成行成列的柱子痕跡,表明墓冢上原有壹座由殿堂、回廊組成的高臺建築,封土如覆鬥形,墓道向東。壹號墓的墓坑坑口長、寬皆為約68米,坑深15米以上。因此,熊家冢墓的結構具有典型的楚王墓特征。荊州地區已發掘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有天星觀邸陽君番乘、包山左尹邵佗和望山悼固;其它地區已發掘的淅川下寺楚令尹墓,楚王墓則有河南淮陽馬鞍冢楚頃襄王,以及安徽壽縣李三孤堆的楚幽王墓。相比之下,這些墓的規模都遠小於熊家冢墓地。如天星觀邸陽君番乘,其地位為封君,身份僅低於楚王,但其木槨長8.2米,寬7.5米,面積61.5平方米,只是熊家冢槨室面積的1/8。深受楚國影響的曾侯乙墓墓主為曾國壹國之君,槨室為多室結構,面積為140.5平方米,熊家冢的槨室面積與曾侯乙墓的槨室面積相比,大了近3倍。對照1986年發掘秦公壹號墓(秦景公、公元前576—537年),該墓全長300米,其中墓室長60米,寬40米,深24.5米,墓室面積2400平方米。秦公壹號墓殉人牲達184具。車馬坑在大墓的右前方,東西長86.3米,南北寬24米。秦公壹號墓有陪葬坑,墓西南側還有祭祀坑,地面上有陵園祭祀建築。秦楚世世通婚,秦昭王的母親還是楚貴族之女,楚昭王之母是秦女,秦公壹號墓年代與熊家冢下葬年代僅相隔百余年,因此,秦國王墓形制與楚國雖有差別,但作為秦王墓,其規格與楚國王墓的規格應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秦景公(公元前577年~前537年)名嬴石,乃春秋五霸之壹秦穆公四世孫。他統治秦國長達39年之久,秦景公在位期間繼承了穆公、桓公的執政方略,堅持對外擴張,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並在與晉國及其盟國的多次交戰中屢次取勝,使得秦國繼續日漸強盛。這個宏偉的陵墓,其葬制敢於超過周天子的規格,不僅見證了秦國當時的強大國力,也說明了秦景公在秦國歷史上的昭著地位。熊家冢與秦公壹號墓相比,其墓室面積、車馬坑、殉葬坑、祭祀坑、地面的陵園祭祀建築,規格都大於秦公壹號墓。墓中殉人因沒有完全發掘,具體人殉數量不知,但可以肯定,熊家冢的規模與秦公壹號墓相比毫不遜色。由此可知,熊家冢應是戰國早中期當時楚國國力強盛時期的壹位楚王墓。(二)殉葬坑《墨子·節葬下》中說:“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輿馬女樂皆具。……熊家冢壹號墓南側及二號墓北側的小墓,目前發現已超過120座,殺殉人數已超出“將軍大夫”級。從已發掘的殉葬坑,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小型墓,坑口長4—5米,寬3—4米,坑深4.5米左右。已發掘的11座墓,人骨及葬具都保存不好,葬具僅存灰色棺槨痕跡,為壹槨壹棺。隨葬品均出於棺內,以玉石器佩飾為主,器形有璧、璜、環、珠、管、龍形佩等。其它還有少量小型銅器,如帶鉤、削刀、鈴。熊家冢墓地的這些殉人,有可能為自殉,也有殺殉的,坑位排列按等級、性別的不同而排列有序,是經過精心規劃、同時下葬的結果。已發掘的殉葬坑中均有壹槨壹棺,並有不扉的隨葬品,說明殉葬的人殉有壹定的身份地位。秦公壹號墓殉人牲達184具,其中有箱葬72具;熊家冢主冢有棺槨的殉葬坑達90多座,則殉人數量與秦景公不相上下。(三)車馬坑熊家冢車馬坑,有二點值得重視,壹是規模宏大,二是車馬坑中的馬飾中有玉飾。熊家冢車馬坑,也如秦公壹號墓,在主冢的右前方,西南側,車馬坑長約134米,寬約23米。其中1號車馬坑,南北長132.6米,東西寬約12米,車馬坑規模遠遠大於九連墩戰國車馬坑(長52米,寬9.5米,坑深2.3米,有33輛戰車、72匹戰馬。)。熊家冢車馬坑中可能有80多輛戰車,也要大於秦公壹號墓的車馬坑和九連墩戰國車馬坑,是目前春秋、戰國考古中發現的最大的車馬坑。在1號車馬坑的西面還分布有30多座排列有序的小型車馬坑。已發掘了其中的壹座,即33號車馬坑。33號車馬坑內埋壹車二馬。車由輪、軸、轅、衡、輿幾部分組成。車的放置為衡西輿東,兩馬背向側臥於轅兩側,馬首向西。車的木質均已腐朽無存,僅存表面所髹的黑褐色漆皮痕跡。輪變形為橢圓形,下半部置於坑底輪槽內。輪有36根輻條。兩轂端各套壹青銅軎,軎上附轄。輿為長方箱形。馬骨保存基本完整,呈灰白色。馬口中有銅銜,頭部有包金箔的錫節約,頸部下方有玉串飾、玉佩、玉飾狀的玉器。《文選·張衡〈西京賦〉》“天子乃駕雕軫六駿駁,戴翠帽,倚金較,璿弁玉纓,遺光儵爚。”薛綜註雲:“弁,馬冠也,叉髦以璿玉作之。纓,馬鞅也,以玉飾之。”現33號車馬坑內的壹車二馬,其車馬飾中有玉飾,“倚金較,璿弁玉纓,遺光儵爚”當為君之“驪駕”。《後漢書<輿服上>》“天子玉路,以玉為飾……夷王以下,周室衰弱,諸侯大路。”從全國各地發掘的戰國車馬坑中,包括秦公壹號墓中的車馬坑,秦景公隨葬的車馬坑中,“諸侯大路”卻未見到玉飾,而熊家冢車馬坑中發現有玉飾。再看大型車馬坑中,已發掘出壹具車輪,直徑達1.5米,按周尺換算,合《周禮·冬官考工記》“車有六等之數。車軫四尺。謂之壹等……六尺有六寸之輪。”可見這熊家冢車馬坑中發現的戰車或乘車,其規格之高。(四)熊家冢玉器熊家冢墓地現已發掘近30座殉葬墓,出土玉器超過1300件,整個熊家冢出土的玉器不僅總類繁多,涵蓋了春秋以來楚國所有的玉器品種。並且制作工藝精致,透雕、陽雕、陰雕等藝術手法都得到運用。其中壹件大型玉璧,直徑22厘米,應屬拱壁,拱璧為持握,供奉的禮器,包括大璧,谷璧,蒲璧。這些玉璧中的紋飾以谷紋、蒲紋、以及蟠螭紋為主,具有戰國時期玉器的特點。而大璧為天子禮天之用,諸侯獻天子也要用大璧。“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這塊直徑22厘米的大型玉璧發現在壹號祭祀坑,表明了墓主人的顯貴。更重要的是,在熊家冢考古中,首次出現玉器以組佩形式出現在殉葬墓中,也從壹個側面表明殉葬者的身份決非壹般。二、熊家冢墓主可能是楚悼王(壹)熊家冢所處年代距今約2300~2400年,楚悼王死於公元前381年,距今約2400年,與熊家冢的年代相近。(二)戰國時期,秦白起拔郢前,若從楚惠王算起,楚國***有惠、簡、聲、悼、肅、宣、威、懷八位楚王。楚惠王在位57年,在位期間,他執行安邦定國的方針,對外擴張使楚國成為戰國七雄之壹,但早年有白公勝之亂,且死亡時間為公元前432年。參照曾侯乙墓,其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晚,為戰國早期的楚惠王時期,墓中亦有殉人,但無車馬坑。又對照淅川下寺楚令尹王子午墓,王子午為楚莊王之子,其墓為春秋中晚期大墓,但墓道較短。所以熊家冢墓主若是楚惠王,依據有限。楚簡王在位24年,少有建樹;楚聲王在位僅六年即被“盜”所殺。楚肅王在位11年,因“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加上楚巴之戰,國力大減。其後的楚宣王、楚威王雖有二度復興,但根據戰國中期偏晚或中、晚之際的大型楚墓,均未發現有殉人的特點,而熊家冢主冢就有殉人的殉葬坑達92座,故可以將楚宣王、楚威王排除於熊家冢墓主之外。以此標準,再考慮到特大型車馬坑,熊家冢應是壹座戰國早、中期的楚王墓,其墓主則應是楚悼王。楚悼王在位21年,“國人擁立為君”他大膽重用異邦人吳起主持變法,使楚國振興復強,幾年內楚國勢力迅速擴張,楚軍向北壹直打到了黃河;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史記·吳起列傳》說,吳起變法“要在強兵”、“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可見楚悼王的軍隊強大。而且,楚悼王正北勝魏國,問兵黃河時病亡,壯誌未酬。為此,楚悼王死後有這麽大的車馬坑殉葬,長達130多米,可以殉葬八十到九十輛戰車(車馬坑中已發現有弓、箭簇),則極有可能。另外,車馬坑有部分坑中有馬無車,則有可能殉葬的為戰馬,因楚悼王時期,楚國已有相當強大的騎兵。(三)熊家冢所處位置於故楚都郢西北部的川店,此處由當陽河溶鎮起,至荊州區八嶺山壹帶的楚墓,規格大,墓葬密集,符合春秋、戰國時期大型墓葬群位於國都附近的特點。另外,距熊家冢東南約數十裏,在1965年發掘的馬山沙冢昭固的墓,出土了越王劍。而昭固是楚悼王重孫,因此這壹帶有可能是楚悼王家族墓地。(四)吳起變法失敗,舊貴族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遺體。《呂氏春秋·貴卒》說:“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楚悼王兒子楚肅王即位後,按其法,“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記·吳起列傳》)。這些被“夷宗死者”中等級較高的貴族,以及妻女,完全有可能被殺殉,或令其自殉在其楚悼王的主冢周邊。由此,就可以解釋,在熊家冢殉葬坑中殉葬者的排列等級,也可解釋殉葬坑中殉葬者的身份。由於楚悼王死亡被壹些豪門貴族“麗兵”,所以,楚肅王完全可以以極高規格厚葬楚悼王。而且,楚肅王借楚悼王時代建立的綜合國力,完全有實力,也有理由為楚悼王修建如此規模巨大的王墓。(五)楚悼王死後四、五十年後,是楚宣、威王執政。楚宣、威王兩王,借楚悼王打下的基礎,壹直采取休兵自重和伺機進取的策略,北取睢、泗之間至泗水之上,西拓巴蜀,東收吳越,“臨天下諸侯”使楚國成為雄踞壹個大江南北的大國強國。《戰國策·楚策壹》記策士說楚威王語: “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句陽。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為此,楚威王或楚宣王為紀念他們的曾祖楚悼王,是有實力對楚悼王的墓地大建祭祀之廟等建築的,今熊家冢有回廊、祭祀之廟等建築遺址,其年代距今2300~2400年,基本與之相符。由此,可以推定,熊家冢墓主極有可能是楚悼王,但最終結論,仍待熊家冢發掘資料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