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四大名樓指是什麽?位於哪?相關的詩文名句有什麽?

中國四大名樓指是什麽?位於哪?相關的詩文名句有什麽?

中國四大名樓是指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蓬萊閣(山東蓬萊)。

另壹說是嶽陽樓(湖南嶽陽)、滕王閣(江西南昌)、黃鶴樓(湖北武漢)、鸛雀樓(山西永濟)。

還有壹說法是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越王樓(四川綿陽)。

黃鶴樓

黃鶴樓歷史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壹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余次之多。黃鶴樓最後的壹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壹架。

黃鶴樓

重建黃鶴樓的問題,早在建國初期決定興建長江大橋時就已提出來了。經過幾十年的反復研究準備,終於1981年7月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84年底建成,離最後壹座黃鶴樓被毀的時間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黃鶴樓在蛇山西端的高觀山西坡上,正對武昌舊城區司門口,處於穿過長江大橋的京廣鐵路和分路引橋之間的三角形地帶內。新樓5層,高51.4米,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雖較黃鶴樓故址離江遠了些,但因山高樓聳,氣勢雄偉,視野開闊,黃鶴樓大觀空前,無與倫比。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加了層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樓***五層,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壹。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壹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壹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壹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壹層大廳的正面墻壁,是壹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制品。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壹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了黃鶴樓和武昌城相建誕生的歷史;另壹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為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裏圖》等長卷、壁畫。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裏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壹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壹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壹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壹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壹個標誌。

黃鶴樓傳說

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壹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壹只鶴,告知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遊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遊等都曾先後到這裏遊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壹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嶽陽樓

嶽陽樓簡介

嶽陽樓位於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嶽陽,嶽陽古稱“巴陵”,位於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與綿延萬裏的長江在這裏交匯,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嶽陽樓就坐落在傍水而生的壹古城西門城頭。嶽陽,山、水、樓俱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跡眾多。嶽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鐘於嶽陽樓。以嶽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素以“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而享譽天下,不愧為“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的嶽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嶽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嶽陽市西門城墻上,西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裏長江,水光樓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盛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壹。

嶽陽樓歷史

嶽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壹代代沿襲發展而來。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嶽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嶽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嶽陽樓了。嶽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嶽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嶽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歷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嶽陽樓,並請好友、文學家範仲淹作了《嶽陽樓記》,從此,嶽陽樓更加聞名遐邇。嶽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壹、二樓各嵌有壹副《嶽陽樓記》雕屏,壹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壹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嶽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1988年嶽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現在看到的嶽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個樓的建築,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檐、純木。嶽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壹顆鐵釘,沒有用壹道巨梁。 12個飛檐,檐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鬥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古籍裏載述,嶽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種古老的建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

民間故事

再說民間故事。緣於歷史悠久、地位重要,嶽陽樓修建(而且屢毀屢修)工藝精巧,而且歷代人文薈萃,因此,嶽陽和洞庭湖畔流傳著許多關於嶽陽樓的傳說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價值。其中關於修建嶽陽樓的就分別有魯班,呂洞賓、張果老等名匠、仙人;關於講述嶽陽樓淵源的,則有《魯肅閱兵臺》、《嶽陽樓三個字》等;關於嶽陽樓雕屏的,又有《張照題屏》、《真假雕屏》;關於嶽陽樓風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呂洞賓三醉嶽陽樓》,此外還有《朗吟亭》如果把嶽陽樓附近有關風物的傳說故事也算進去的話,那麽,就還有《梅溪橋》、《金鵲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見嶽陽樓及有關的傳說故事何其多也、展現的風采又是怎樣的豐美綺麗。

詩作範仲淹《嶽陽樓記》等 

滕王閣

滕王閣巍然聳立於贛江之濱,是壹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素有“江西第壹樓”之稱。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後遷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壹座樓臺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它就與黃鶴樓、嶽陽樓和蓬萊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滕王閣建立1300多年來,歷經興廢28次,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禦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時,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建國後,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如今的滕王閣,連地下室***九層,高57.5 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壹***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閣之外,還有庭園、假山、亭臺、荷池等建築,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嶽陽樓,仍然居於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壹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如今,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壹的滕王閣,較壹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築更巍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築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或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致盡收眼底。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壹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壹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仿佛置身於壹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壹層正廳有壹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壹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壹層都有壹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這已作為主閣正門的巨聯。

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只候鳥飛臨,那將構成壹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圖,成為滕王閣的壹大勝景。

蓬萊閣

蓬萊閣位於煙臺市西(壹小時車程),坐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稱,與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並稱全國四大名樓。據文獻記載,唐代這裏便建過龍王宮和彌陀寺;宋朝時的1061年,由郡守朱處約建蓬萊閣供人遊覽;明萬歷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撫李戴在蓬萊閣附近操辦增建了壹批建築物;1819年,清知府誌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又主持擴建,才使蓬萊閣具有了現在的規模。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壹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巖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

蓬萊閣下方有結構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橋,那是神話中八仙過海的地方;東側有上清宮、呂祖殿、普照樓和觀瀾亭等;西廂為避風亭、天後宮(俗稱娘娘殿)、戲樓和龍王宮。這些樓閣高低錯落有致,與蓬萊閣渾然壹體,統稱“蓬萊閣”。“蓬萊閣”是占地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8960平方米的龐大古建築群(***有100多間),樓亭殿閣分布得宜,建築園林交相輝映,各因地勢,協調壯觀,山丹海碧,清風宜人,遂成為名揚四海的遊覽名區。1982年國務院公布水城及蓬萊閣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閣每個建築單體由多種風格的樓亭殿閣所簇擁,猶如眾星拱月。閣內布局奇巧,渾然成體;層層叠叠,錯落有致。各亭殿內楹聯碑文琳瑯滿目。蓬萊閣主閣是壹座雙層木結構建築,丹窗朱戶,飛檐列瓦,雕梁畫棟,古樸壯觀。登上主閣,憑欄四顧,輕紗般的雲霧纏繞閣下,亭樓殿閣在掩映中時映時現,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於明代的水城 蓬萊閣遊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周圍約3華裏,中間是壹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臺壹座,互為犄角,控制著附近海面。水城初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壹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禦體系。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裏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鬥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於城內,接待遊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越王樓簡介

作為中國文化名樓之壹的越王樓,位於今四川省綿陽市,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恢復重建後的越王樓,氣勢與當年相比毫

綿陽越王樓

不遜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為全國仿古建築之最(現今滕王閣高57.2米,黃鶴樓高52.6米,鸛鵲樓高72米,嶽陽樓高32米);天下詩文收錄最豐富,***收錄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陸遊等歷代大詩人題詠越王樓詩篇多達154篇(黃鶴樓112篇,滕王閣86篇,嶽陽樓、鸛雀樓雖有名詩文,但並不多),可謂“壹座越王樓,半部中國文學史”;詩文作者檔次最高,除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外,幾乎涵蓋唐代以後的著名詩壇泰鬥,算得上“天下詩文第壹樓”。

同時,建成後的越王樓除了將集中展示科技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外,還集觀光、旅遊、商業文化為壹體,是壹處綜合性商業旅遊中心,對發展綿陽文化、旅遊產業具有重要意義。昨(3)日,備受廣大市民關註的越王樓續建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程預計2009年年底竣工。

越王樓歷史

越王樓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貞任綿州刺史時(公元656年-661年)所建,耗銀50萬兩,歷經三載建成,樓高10丈。後毀於明末清初戰火。2001年10月24日,越王樓開始重建,後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越王樓重建工程於2005年3月28日停工。越王樓重建工程停工後,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越王樓的續建工作,市民也非常關註。

越王樓重新規劃

今年4月12日,綿陽市委第48次常委會決定,由市投資控股集團(簡稱綿投控股)負責續建和經營。綿投控股接手後,迅速組建項目部,處理前期遺留問題,並同時啟動項目方案修訂、施工招標等工作。在參照西安大雁塔、武漢黃鶴樓、寧波天壹廣場等名塔名樓名廣場經營模式的基礎上,對原方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和優化。

重新規劃設計的越王樓仿古建築群與周邊眾多名勝美景融為壹體,主樓為全框架鋼筋混凝土現澆,可防7級地震。工程占地面積82.2畝(含城市道路),總用地面積335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0175平方米,綠化用地面積14408平方米,停車場面積3000平方米。續建工程計劃投資9000萬元。

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嶽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壹類水鳥)棲於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於北周 (公元557--580),廢毀於元初。可惜鸛雀樓到宋以後被水淹沒,後水退卻。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 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余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誌產生了深遠影響。

21世紀初,中國人重建鸛鵲樓。有關方面報道,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墻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現在,這座九層高樓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

鸛雀樓與同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風景勝地的普救寺相隔不遠,這兩大著名人文景觀成為當地的旅遊支柱。

四大名樓的名詩

嶽陽樓

-----------嶽陽樓-----------

1.南登嶽陽樓,北眺長安道。

--《登嶽陽樓有懷寄座主相公》唐. 曹鄴

2.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登嶽陽樓》唐. 杜甫

3.拂拭倚天劍,西登嶽陽樓。

--《留別賈舍人至二首》唐. 李白

滕王閣

-----------滕王閣-----------

1.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滕王閣詩》唐. 王勃

2.滕閣中春綺席開,柘枝蠻鼓殷情雷。

--《滕王閣》唐. 杜牧

3.愁來徑上滕王閣,覆取文公壹片碑。

--《滕王閣》宋. 王安石

4.滕王閣下水初生,聞道登臨復快晴。

--《和秀野劉丈寄示南昌諸詩》宋. 朱熹

黃鶴樓

-----------黃鶴樓-----------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送孟浩然之廣陵》唐. 李白

2.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樓》唐. 崔顥

3.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

--《送康太守》唐. 王維

蓬萊閣

-----------蓬萊閣-----------

問蓬萊何處,風月依然,萬裏江清。

休說神仙事,便神仙縱有,即是閑人。

笑我幾番醒醉,石磴掃松陰。

任狂客難招,采芳難贈,且自微吟。

俯仰成陳跡,嘆百年誰在,闌檻孤憑。

海日生殘夜,看臥龍和夢,飛入秋冥。

還聽水聲東去,山冷不生雲。

正目極空寒,蕭蕭漢柏愁茂陵。

--《憶舊遊.登蓬萊閣》宋. 張炎

越王樓

-----------越王樓-----------

1.

危樓送遠目,信美奈鄉情。

轉岸孤舟疾,銜山落照明。

蕭條看草色,惆悵認江聲。

誰會登臨恨,從軍白發生。

——《登越王樓即事》唐.牛徵

2.

危樓倚天門,如星辰宮。!榱薄龍虎怪,洄洄繞雷風。

徂秋試登臨,大靄屯喬空。不見西北路,考懷益雕窮。

石瀨薄濺濺,上山杳穹穹。昔人創為逝,所適酡顏紅。

今我茲之來,猶校成歲功。輟田植科畝,遊圃歌芳叢。

地財無叢厚,人室安取豐。既乏富庶能,千萬慚文翁。

——《蜀綿州越王樓詩》唐.樊宗師

3.

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

君王舊跡今人賞,轉見千秋萬古情。

——《越王樓歌》唐.杜甫

鸛雀樓

-----------鸛雀樓-----------

李益?《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壹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暢當?《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