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0年敦煌藏經洞發現以來,數萬份古代文獻被公之於眾,引起了各學科研究者的極大關註。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敦煌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壁畫和彩塑藝術,還保存了大量的書法墨跡。
敦煌書法的發掘,對中國古代書法發展史的研究,尤其是隋唐時期,乃至魏晉秦漢時期,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敦煌的書法範圍很廣,主要是藏經洞出土的遺書書法,以及敦煌地區古遺址出土的漢簡、石窟碑刻、現存碑刻的書法。
敦煌遺書收錄了晉十六國至北宋時期的墨跡4萬余卷,是研究中國開字時期歷史及其書法藝術最豐富、最系統的第壹手資料。
敦煌遺書的文體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被稱為“經體”。“經書體”起源於漢代的“竹簡體”,完成於唐代的楷書。它是金代以後抄寫經文的壹種重要文體。它詳細記錄了官改後劇本在中國開放的全過程,對劇本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敦煌遺書中有三種唐代拓片。有歐陽詢的《如何度過壹生》,有劉公權的《金剛經》,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溫泉名》,甚至還有王羲之的17帖。這些拓片和臨貼極為珍貴,是唐代罕見的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