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是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壹。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六家等主要思想流傳,而中國又以儒家思想影響最大。 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古籍文本不是原篇,而是經過歷代朝臣壹次次修訂,也許我們現在讀到的很多儒家孔子學說,或道家老子學說都是宋代以後編輯修訂的,作者鑲入當時社會對那些經典著作的理解。也有政治原因,古代專制制度不但充分利用儒家思想,還篡改歪曲儒家的部分論述來為其服務,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變成這樣壹個集權統治的理論依據而流傳千百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對於百家爭鳴與各家形成與影響都是有他的歷史背景,正如我們21世紀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人類是由動物進化而來,但對於中國文化,特別是這種獨有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古文化,和中國人這種秉性脈承分析,與對當今現代社會的認知觀,大多數人是不知來龍去脈,或者這個文化又融合了其他什麽文化,中間又有多少政治因素。 中國人基本上都知道歷史上有個百家爭鳴,但為什麽會百家爭鳴?而壹些學者又遺憾時代後的文化沒落,這些都要追溯到東周時期,那時中國社會處於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蕩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壹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孔子生前弟子三千,這些大家都知道,但他們生前是很落魄的,按現在來說跟推銷產品的推銷員壹樣,只不過他當時推銷的是"治國策",說不定還被人翻白眼。東周時期基本上那些重要思想都沒有得到廣泛運用,他們也奔波遊說於各國之間,收效甚微,到秦滅六國統壹以後,才決定采取壹種能穩定國家的策略思想,當時秦始皇采取了法家思想,以各種嚴密殘酷刑法奏效來統治著人們思想的延伸。我記得中國人很喜歡以"好人"或者"壞人"來指點論人,特別是小時候孩子問父母,父母給予的回答。在秦始皇時代,那只是壹種政治家的統治手段探索,而中國的政治壹向夾雜血腥。秦始皇不知道2000多年以後會有"民主"這個詞。中國的統治者,或者篡位者很喜歡玩訓化百姓思想的遊戲,或謬化,越愚昧越好。也許秦始皇錯在第壹個做了個大頭。但他好象沒什麽好遺憾的,就是死後被人罵的多了點,多了就多了,依現在那些故意炒作的人心眼,也就心神舒坦,無所謂
而後的漢朝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這也是特性的歷史背景所促成的選擇。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采納。法家,道家從此成為非流思想。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采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
佛教傳我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麽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而最具影響的儒家思想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