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期間,各地的農民業余藝術家們,舞動著五彩繽紛的花扇和彩綢,伴隨著節奏鮮明的鑼鼓聲和旋律優美、高亢清脆的嗩吶聲,在農村、城鎮的街口翩翩起舞,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河北省的民間舞蹈基本上是以秧歌為主,其他還有各種燈類、鼓類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獅子舞、竹馬、旱船、花船、小車、大頭舞等***140多種。冀東有地秧歌、撫字扇鼓、五虎棍;冀北有插花舞;冀中有滄州落子、竹馬落子、花鼓落子、地平蹺、風秧歌、花貍虎、七巧燈、勝芳挎鼓、戰鼓、荷花燈、花籃燈;冀南和冀西有井陘拉花、踏鼓、排鼓、大秧歌、別杠、擡花杠、花船、花車等等。獅子、龍燈、高蹺、旱船、大頭舞、背閣、擎閣、擡閣等舞蹈形式,遍及河北各地。而九州鎮的明見舞蹈主要是是冀中風格。
河北省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如徐水的《花獅》,唐山的地秧歌,滄州的落子舞,石家莊井陘的《拉花》等。徐水的《花獅》,唐山的《跑驢》,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曾分別獲過國際舞蹈比賽壹等獎和二等獎。
在舞蹈的藝術風格上,由於河北各地的地理環境、生產勞動、氣候條件、方言語調、文化生活、民俗風情的差異,也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春節習俗之最
最早的春節:相傳中國原始社會時就有“臘祭”之說不得,夏朝建立後,此俗流傳下來。
最早的除夕:中國農歷年的最後壹天晚上稱為“除夕”。 “除夕”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根據《呂氏春秋》中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壹天,擊鼓驅逐“疫病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而最早提到“除夕”這壹名稱的,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最早的春聯:據《宋史》記載:宋滅蜀的前壹年,(公元964年)除夕,後蜀主孟槌寫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被人們公認的第壹副春聯。
最早的年畫:年畫的前身叫門畫,最早的年畫形式是門神,畫的是神話傳說中神茶、郁壘,也有的在門上畫虎或古代勇士像,到了宋代演變為木版年畫。
最早的賀年片:早在宋代就已出現了贈送賀年片的習俗。據南宋人張世南《遊宦紀聞》裏記載,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間敬賀正旦的墨跡。就是正月初壹,“敬賀正旦就是現在賀年片上印的“恭賀新年的意思。
最早的爆竹:春節爆竹之俗始於漢代,當時沒有火藥紙張,所謂爆竹,是用火燒竹子發出的啪啪聲。
最早的壓歲錢:據古籍《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壓歲錢最早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嬪妃們在春節三五結伴做擲錢遊戲,宮廷錢庫就散些錢給她們。此風在當時宮廷內是很盛行的。
訂婚習俗
第壹次見男方父母,給女方錢,2000-10000,若同意,就返還男方200或更多。直到結婚前,每次見都要多少給點錢。尤其是過年的時候給的稍微多點1000左右。男方的直系親屬見女方第壹面的時候都要給錢,叔叔,伯伯,姑姑什麽的,別的親戚就不算了,談結婚的時候,給女方8000以上,是女方自己買結婚用的衣服的,還有爐竈、鍋碗、洗衣機、冰箱等簡單的。床必須要男方買,當然現在壹般都是男方陪著女方選,但是是男方出錢,家具、電視什麽的就是男方的事了。壹般時辰是在上午的11點18分。 民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傳統民歌、各個歷史時期革命民歌、建國以來新民歌三大類。在傳統民歌中,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描寫自然景物、記述民間習俗、傳授生產、生活知識、歡慶節日、表達男女愛情及家庭瑣事等等,但有相當多的傳統民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農民和地主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農民受剝削、受壓迫,過著牛馬壹樣的悲慘生活,他們把滿腔的痛苦和憤懣,傾吐在民歌之中。如《窮人淚》、《長工十二月》、《回關南》、《逃荒》、《萬年愁》等,就是農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傳統民歌中還有如《四輩和玉妹》、《五哥放羊》、《茉莉花》、《繡荷包》等壹類以抒情見長的民歌,熱情地贊美了勞動人民樸實、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和他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類民歌表達感情細膩,曲調優美,親切感人。
革命民歌是解放前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在河北流傳的歌曲。如反映義和團鬥爭的民歌:《紅燈照》、《趁早加入義和團》、《打洋鬼子》、《只要齊心就好辦》等,忠實地反映了這壹歷史時期人民的鬥爭風貌。
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河北人民創作了很多以革命鬥爭為題材的優秀民歌,以抗日為題材的《送郎參軍》、《去當兵》、《打保運船》、《反掃蕩》、《盤查通行證》、《埋地雷》、《獻花》等民歌,有力地配合了打擊日寇的鬥爭。在解放戰爭時期,河北到處唱著《李玉蘭勸夫參軍》。此外,如《質問蔣介石》、《保衛勝利果實》、《大軍南下》等民歌,對宣傳解放戰爭,也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埋葬了蔣家王朝,新中國成立後,河北人民從心眼裏唱出了《***產黨恩如山》、《朵朵葵花向太陽》、《老百姓擁護毛澤東》的頌歌,抒發了人民群眾對黨和毛澤東同誌的愛戴。
建國以後,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建設的嶄新時代,河北人民精神振奮,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無比高漲,湧現出壹大批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的新民歌,如《學習雷鋒》、《光榮榜》、《唱唱咱公社好光景》、《貧下中農革命扛大旗》、《農業戰線添人才》、《周總理來到隆堯縣》、《總任務傳萬家》、《歌唱新憲法》等民歌,以奮發向上、樂觀豪邁、明朗健康的格調,生動地反映出河北人民對黨、對毛主席、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無比熱愛,展現了河北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戰鬥風貌。
河北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體裁多樣。主要體裁有小調、勞動號子、山歌三大類。其他還有少量的兒歌、宗教及婚喪儀式的歌曲和少數叫賣、生活音調等。 雖然名稱叫做偷碗,其實就是拿。在壹些農村地區,每當有高壽的老者去世,在舉辦喪事的過程中,客人吃完飯都會把碗帶走,當地人相信這些碗會給人們帶來福氣、帶來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