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字的來歷?(盡量多點)

漢字的來歷?(盡量多點)

 1.倉頡造字的傳說

這壹傳說最早見於戰國晚期的文獻:

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後稷作稼,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呂氏春秋·君守》)

沮誦、倉頡作書。(《廣韻》魚韻“沮”字下引《世本》)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韓非子·五蠹》)

秦代李斯所編的字書《倉頡篇》也是由於首句是“倉頡作書”而得名的。古人稱文字為“書”,作書就是造字。

倉頡作書的傳說在戰國晚期顯然已經很流行。這壹傳說無疑在較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它有沒有某種程度的可靠性呢?漢字當然不是個別人造出來的。不過在漢字形成的過程裏,尤其在最後階段,很可能有個別人曾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倉頡也許就是這樣的人。早在戰國晚期,就有學者作過類似的解釋。《荀子·解蔽》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認為倉頡只是眾多“好書者”中由於用心專壹而最有成就的壹個。

但是上引《呂氏春秋》所舉的六個人,除倉頡外都是見於時代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獨倉頡在現存的早於戰國晚期的古籍中從來沒有提到過,在戰國晚期的古籍中也沒有關於倉頡的時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跡的任何記載。漢代人多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尚書·序》孔穎達《正義》:“司馬遷、班固……皆雲倉頡黃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確據。魏晉以後人把倉頡說成早於黃帝的遠古帝王,就更荒誕無稽了(參看唐蘭《中國文字學》53—54頁。以下引作“唐書”)。也許倉頡只是古人所虛擬的壹個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倉頡並提的沮誦,也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漢魏間的宋衷的《世本》註說:“黃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其職。”(《初學記·卷二十壹·史傳第二》引)恐怕也是想當然的說法。近人唐蘭、高亨懷疑“沮誦”就是“祝融”(唐書52頁、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 27—28頁。高氏認為祝融是倉頡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說

這是較晚出的壹種說法。

古代學者很早就認為在文字產生之前,結繩和八卦曾經起過某些類似文字的作用。壹般認為作於戰國晚期的《易·系辭·下》說: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網)罟,作佃以漁……

又說: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包羲氏就是伏羲氏。“書契”據漢末鄭玄註,指寫有文字的木質契券。後來這個詞往往用作“文字”的同義語。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敘”(通“序”)文的第壹段,是根據上引《系辭》文改寫的。比較重要的改動是把“結繩而治”歸在晚於伏羲氏的神農氏名下,並指實“後世聖人”為“黃帝之史倉頡”。不過不管是《系辭》還是《說文》“敘”,都沒有直接把八卦跟文字聯系起來。

《尚書》偽孔傳的“序”說: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這篇序的作者大約是魏晉時人。他認為三皇時代就已出現文籍,所以把“造書契”這件事提早到了伏羲之世,與“畫八卦”並列,同時不得不把為書契所取代的“結繩之政”推到了伏羲王天下之前。但是他也還沒有直接把八卦跟文字聯系起來。

據《易經》的《象傳》和《說卦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分別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象征。易緯《乾鑿度》進壹步認為八卦就是“天”“地”等八個字的“古文”。易緯本出漢代,但是今所傳《乾鑿度》壹般認為是宋代偽書。上引說法究竟出於何時尚難確定。如果撇開此說不管,最先明確主張“天”“地”等字出自相應卦形的,似是壹些宋代學者。下面舉比較有代表性的鄭樵的說法略加評論。

鄭樵在《通誌·六書略·第五》“因文成象圖”節中說:

有近取:取■(天)於■(乾體)。取■(地,亦為坤字)於■(坤體)。取■(水)於■(坎體)。取■(火)於■(離體)。……有遠取:取“山”於■(艮體)取“雷”於■(震體)。取“風”於■(巽體)。取“澤”於■(兌體)。

在“論便從(縱)”節中又說:

坎、離、坤,衡卦也。以之為字,則必從。故■必從而後能成“■”,■必從而後能成“火”,■必從而後能成“■”。

鄭樵顯然是先有了“天”“地”等字應該出自相應卦形的成見,然後去硬加比附的。“山”“雷”“風”“澤”諸字跟相應的卦形實在太不相像,只得立了壹個“遠取”的名目來搪塞。近取諸例中,“天”與乾卦,“火”與離卦,其實也都並不相似。“巛”在古書中有用為“坤”字之例(《經典釋文·周易音義》說“坤”本又作巛。巛,今字也。”),但並無用為“地”字之例。漢碑“坤”字作川■等形,即“巛”字所從出。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壹“巛”字條,據漢碑和《玉篇》等,指出漢人借“川”為“坤”,“巛”即“川”之變體。這是很對的。“川”字本作“■”,三筆在中部都不作尖折形,跟坤卦之形也聯系不上。只有“水”字跟坎卦的確比較相似。但是八卦是由陽爻“—”和陰爻“——”組合而成的八組符號,古文字中的“水”則是個象形字,二者的相似只能認為是壹種巧合。“水”字決不會是根據坎卦造出來的。古人以坎卦為水的象征,倒有可能是由於受了坎卦之形與“水”字相似的啟發。總之,“天”“地”等字出自八卦之說是完全不可信的。

清末民初的劉師培也認為“八卦為文字之鼻祖,乾坤坎離之卦形即天地水火之字形”(《中國文學教科書》“象形釋例”節)。他還把結繩也扯了進來,說“字形雖起於伏羲畫卦,然漸備於神農之結繩”(同上“論字形之起源”節)。這種很沒有道理的說法,在當時卻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在商代和西周時代的甲骨文、金文和陶文等資料裏,屢見壹種用三個或六個數字組成的符號,如■(八壹六)■(六壹八六壹壹)等。近年來經過張政烺等學者的研究,證明是壹種易封(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之易卦》,《考古學報》1980年4期)。相傳的周易卦形中的陽爻應是由數字“壹”變來的,陰爻應是由數字“■”(六)變來的(參看樓宇烈《易卦爻象原始》,《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年1期)。這種爻形出現的時代,無疑是比漢字起源的時代晚得多。從這些新的研究成果來看,文字之形出自八卦的說法的荒謬性就更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