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看了幾遍才知道,這麽有名的書,不應該算是美文。其實這本書裏看似“聊”的,恰恰是魯迅文字的魅力所在。看起來很簡單,甚至口語化,但為什麽能深深吸引人?就是因為這種樸實,讓人覺得很親切,就像他站在妳面前跟妳說著什麽。他激動的時候,文字會變得很溫暖,讓人品味和感受魯迅的點點滴滴。
郁達夫是這樣形容魯迅的文字的:“魯迅的文風簡潔如匕首,可以壹寸鐵殺死人,壹針見血。抓住重點後,只需寥寥數語就能揭示主題。”是的,這壹特點在《二十四孝》壹文中表現得很明顯。開頭他用“求咒”從側面指明了中心,然後講了壹個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其實魯迅先生的話是有道理的。他其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就是他說看到了童年的《二十四孝》而不重視孩子。孩子看不到該看的書,人們卻視而不見。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嗎?然而,我突然想到,現在的孩子都不說自己愛讀書。他們甚至根本不想讀書或學習。看看當時的孩子。他們渴望閱讀,但沒有書可讀。現在我們有書讀卻不想讀。這難道不是壹個可悲的現象嗎?
我比較喜歡《早晨的花》裏那些描寫人的文章。首先,這些文章的內容吸引了我——因為我喜歡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加上魯迅輕松生動的語言,妳看那個人站在妳面前就好像妳讀了壹樣。比如《阿昌與山海經》就描寫了魯迅家的保姆阿昌。這篇文章生動地刻畫了壹個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有人把這篇文章比作魯迅從記憶土壤裏培育出來的壹朵異常美味的“晨曦之花”。的確,對於這個女人,魯迅不僅不避諱寫她的美醜,反而以真摯的感情懷念她的壹切。魯迅對她是仰慕,是厭惡,是喜歡,是討厭,他的感受都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此外,我還發現這位“大母親”與我們所學課文中的“孔紫姬”非常相似。作為舊中國的人,他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比如,他們的名字已經被遺忘,綽號也是隨便起的。多可憐的人啊!
直到看完這篇文章,我才有了那麽多的“感悟”,我以為我真正理解了“晨花夕拾”。
也
《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寫的回憶散文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起初發表在半月刊《莽原》上,總題目是“復生往事”。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對其進行了重新編輯,並增加了“引言”和“後記”,改名為《晨花》,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編的“未名新集”之壹。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由上海北新書店重新編排出版。這本書的封面是陶畫的。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編年史》(《三閑集?《文選導言》較為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人生軌跡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人生畫卷,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乃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深刻而意味深長,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之作。關於這本書的翻譯,魯迅在1934年4月11日給增田的信中說:“如果有出版的地方,翻譯出來是好的,但是關於中國的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加註釋不容易理解,註釋太多讀起來也沒意思。”魯迅在1934年12月2日給增田的信中,提到增田與佐藤春子合譯《魯迅選集》,說:“只有藤野先生,請翻譯補充。範愛農寫得很差,不如放棄自己熱愛的東西。”
“三潭印月後面還有壹個花園。雖然小,也可以爬花壇折臘梅花,找地上的蟬或者桂花樹。最好的工作就是抓蒼蠅餵螞蟻,悄無聲息。但是,同學們去花園太久了,卻不能。先生在書房裏大喊:‘大家都去哪兒了?!'……"
讀魯迅先生的《夜來香?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我欣賞著字裏行間不時透露出的天真爛漫的情懷,也忍不住看到了令人神往的自然畫卷。
“油蠅在這裏歌唱,蟋蟀在這裏彈琴。翻著碎磚,有時遇到蜈蚣;而斑蝥,如果妳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椎,它就會拍手,從妳的眼睛後面噴出壹股煙來……”
我讀魯迅充滿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我讀源於魯迅內心的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突然,我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魯迅。趁大人不註意,他們鉆進了香草園。他與昆蟲為伴,采摘野花和果實,然後與玩伴壹起抓鳥,但由於急躁,他抓不到很多。他經常聽保姆媽媽講的故事,所以他非常害怕百草園裏的紅蛇。《三潭印月》中,盡管有壽老師的嚴格教導,他還是受不了學生心中的稚氣。當他專心讀書的時候,他並沒有發現他的學生們在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在給自己的指甲穿上紙盔甲演高質量的戲,而魯迅卻在專心畫畫...
所有的感情都是那麽的幼稚和難忘,或許是激起了我內心的* * * *。真的不知道為什麽喜歡《晨花夕拾》中的其中壹篇,尤其是作者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讓人感覺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表現了他對自然的熱情和對自由的向往。他希望自由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想整天被父母和家奴控制,這是小孩子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離開童年,步入少年。每天都在忙著學習,撓人生。但我覺得我還是壹個幼稚的孩子,有時候會做著甜蜜的童年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至今記憶猶新,忍不住笑了起來。我家以前是郊區,附近有壹大片田地。小時候總去那裏享受春天的陽光,秋天的微風,還有總摘的油菜花。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小時候每天吃完飯不擦嘴就去鄰居家。和朋友去吃豆腐花,壹起在田裏玩。時不時掉進泥坑裏,成了“小泥人”。我采了各種各樣的花,但是我怕我的主人發現,所以我把它們藏在壹個樹洞裏。過壹會兒,花就雕謝了,我卻還陶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裏。現在,田野裏已經蓋起了樓房,我和我的朋友們都在為我們的未來努力,所以我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失去了很多自由,但我依然陶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裏。現在因為建在野外的那棟樓,我和我的朋友都在為自己的未來努力,所以我感受不到大自然的善良,缺少了很多自由,但我依然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不管現在能否實現。這可能就是小時候的我和魯迅的相似之處,讓我看完文章後如此感動。童年已漸行漸遠,只留下零散的記憶。不如認真讀壹讀《早晨的花》,體會壹下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夢想,和魯迅壹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