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是壹個“怪”人。他的學識構成很“怪”。他本是醫家子弟,卻沒有子承父業。他年少好學,聰敏多思,本應走上科舉之路,卻在14歲時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他雖然身披僧衣,卻毫無禁忌,還向道士學習陰陽術數、天文兵法。總之,姚廣孝壹路學來,涉獵廣泛,最終竟成為壹位精通儒釋道的雜學家。因為才學非凡,姚廣孝很快聲名在外。他也熱衷於結交文人名士,其中就有宋濂、蘇伯衡這樣的大儒。
姚廣孝的“怪”,還怪在雖然遁入空門,但是他的外貌、言行卻不太像壹個僧人。
壹次,姚廣孝遊歷嵩山寺,遇到壹位名叫袁珙的相士。對方看到他後說:“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劉秉忠是忽必烈身邊的重臣、元代制度的設計師,也是元大都的規劃師。袁珙對姚廣孝外貌的這壹番評價顯然不是什麽好話,壹般人被這樣評價,能穩住情緒就不錯了。誰知,姚廣孝聽後,竟然“大喜”!
還有壹次,朱元璋下詔讓精通儒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信心滿滿而去,但很遺憾沒被錄用。之後他領了朝廷賞賜的僧服打道回府。途經北固山的時候,他賦詩壹首:“譙櫓年來戰血乾,煙花猶自半雕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聽後問他:“這難道是僧人該說的話嗎?”姚廣孝又是笑而不答。
姚廣孝是僧人,但是又不似僧人。之後的歷史也證明了相士對他的判斷:雖然袈裟穿了壹輩子,實際上他卻用平生所學成為了壹名締造王朝的政治家。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挑選了壹批高僧陪侍諸王。姚廣孝借由這次機會結識了燕王朱棣。兩人交談甚歡,十分投合,燕王便奏請朱元璋讓姚廣孝跟隨自己。此後十多年,姚廣孝以慶壽寺住持的身份頻繁出入燕王府。他的行蹤十分隱秘,和朱棣談話時也常常會支開旁人。建文帝繼位後,朱棣有心起兵卻害怕民心不向著自己。姚廣孝卻說:“我只知道天道如此,何必去理會民心呢?”正是有了姚廣孝的全力支持,朱棣才下定決心,準備起兵。
隨後,朱棣暗中挑選將校,聚集軍隊,招募勇士。而姚廣孝則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兵馬。燕王宮邸是以前元朝的王宮,宮內原本就十分深邃。姚廣孝又修建了厚墻環繞的地穴,打造軍器,並飼養鵝、鴨來掩蓋聲音。
壹切準備就緒。1399年,朱棣誓師起兵。可就在誓師大會上,壹場風雨突然襲來,屋頂上的瓦片紛紛墜地。朱棣大驚失色,認為這不是個好兆頭。姚廣孝卻認為這恰恰是“祥兆”,他這樣解讀道:“飛龍在天,風雨相隨。瓦片墜地,意味著將換成黃色,江山要易主了。”壹番話不僅讓朱棣心下安定,軍中士氣也因之高漲。
盡管姚廣孝是朱棣身邊的壹號謀臣,但他卻沒有隨軍出征,而是在後方坐鎮。這期間,他壹方面輔佐世子,大敗趁虛而入的敵軍;另壹方面,他還在千裏之外運籌帷幄,為朱棣出謀劃策,指揮著燕軍的進退攻防。
起初戰事十分順利,朱棣壹路勢如破竹,直到圍攻濟南受挫。不僅三個月未能攻克,朱棣本人還中了對方的詐降之計,差點被俘。姚廣孝聽到戰報立刻去信說:“我軍已經疲憊了,請班師回來吧!”朱棣因而撤軍返回。休整之後大軍再次出征,可依然出師不利,尤其東昌之戰,燕軍損失慘重,朱棣多次瀕臨險境。戰敗之後,朱棣想讓兵馬好好休整壹下,但是姚廣孝卻強烈支持他再次進攻,並建議朱棣輕騎挺進,不要顧及壹城壹邑,徑取南京。而朱棣最後的勝利證明了姚廣孝的決策確實高明。
回顧靖難之役,很多人都會感嘆朱棣以藩王之力實現逆風翻盤,在歷史上實在少見。而盤活這棋局的,正是那位穩坐中軍帳的僧人姚廣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