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誌怪故事兩則(竹永通,林積還珠)

古代誌怪故事兩則(竹永通,林積還珠)

竹永通 隋朝時並州盂縣有個叫竹永通的人,曾經向寺院裏借了六十石糧食,許多年了不還給寺院。 後來寺院向他討糧,他卻說已經償還了。 於是就在佛堂前發誓說:「 ”我如果當真沒有償還,那麽,我來生當給寺院做牛。” 這個人死了以後,寺院裏的壹頭母牛就生下了壹頭小牛犢。這頭小牛犢的腳上有白色的花文,後來漸漸看清楚了,原來卻是「 ”竹永通”三個字。 這件事漸漸地被鄉裏的人知道了,每天都有好幾千人來觀看這頭小牛犢。 竹永通家裏的人也已經知道了這件事,就用壹百石糧食把這頭牛犢買了回來,另外蓋了壹間房子,就象竹永通活著壹樣,精心地餵養著這牛犢。 又造佛像,寫經文,給竹永通祈禱免罪。 結果壹個多月後,這頭牛犢就死了。 原文隋並州盂縣竹永通,曾貸寺家粟六十石,年久不還。索之,雲:「 ”還訖。”遂於佛堂誓言雲:「 ”若實未還,當與寺家作牛。”此人死後,寺家生壹黃犢,足有白文,後漸分明,乃是竹永通字。鄉人漸知,觀者日數千。此家已知,遂用粟百石,於寺贖牛,別立壹屋,事之如生。仍為造像寫經,月余遂死。(出《異錄》) 林積還珠 有個叫林積的南劍(現在福建南平市)人士,年少時到京城去,到了蔡州(河南省汝南縣),在旅店住宿,忽然感覺床板間有什麽東西頂著背,揭開席子去看。 只見有壹個布囊,布囊裏面還裝著個錦囊,打開壹看,裏面裝的滿滿的,足有幾百顆北方產的珍珠! 第二天,林積去詢問店掌櫃,說:「 ”前壹晚是什麽人住在這個房間?” 店主人回答:「 ”是壹個富商。” (網絡圖片:珍珠) 林積就說:「 ”那人是我的老朋友,如果他再回來,就請您讓他去上癢(古代的大學,高等學府)找我。回到房間,林積又寫了自己的名帖在桌上,寫著:某年某日,劍浦人林積在此住過。然後就離開了。 等到那個商人到了京師,想要拿出珍珠來賣,卻發現沒有了! 他就急忙沿著來的路回去,各處搜尋。 就這樣壹直到了蔡州的旅店,見到了名帖,這才趕緊又去上癢找林積。 (網絡圖片:書生) 林積將那晚的事情如實相告,還說:「 ”您原來的珍珠都在我這裏,但是不能這樣給您,妳可以先投文書到府衙中,我才能全數歸還。”商人就按照他的吩咐,帶著林積壹同去了府衙,之後林積將珍珠全都歸還了商人。 府衙縣令讓商人跟林積平分珍珠,商人說:「 ”這正和我心意!” 林積卻不要,說:「 ”如果我想要珍珠,前天就能占為己有。” 他就絲毫都沒有拿,商人不能勉強他,就拿出了幾百串錢去佛寺中給林積做了大齋,給他祈福。 後來林積考中進士,當了中大夫,生了兒子叫林德新,當了吏部侍郎。 (網絡圖片:商人) 原文林積,南劍人.少時入京師,至蔡州,息旅邸,覺床笫間物逆其背,揭席視之。見壹布囊中有錦囊,又其中則錦囊,實以北珠數百顆。明日詢主人,曰:「 ”前夕何人宿此?”主人以告:「 ”乃巨商也。”林語之曰:「 ”此吾故人,脫復至,幸令來上庠相訪。”又揭其名於室,曰:某年某月日劍浦林積假館。遂行。商人至京師,取珠欲貨,則無有。急沿故道,處處物色之。至蔡邸見榜,即還訪林於上庠。林具以告曰:「 ”元珠具在,然不可但取,可投牒府中,當悉以歸。”商如教,林詣府,盡以珠授商。府尹使中分之,商曰:「 ”固所願。”林不受,曰:「 ”使積欲之,前日已為己有矣!”秋毫無所取,商不能強,以數百千就佛寺作大齋,為林君祈福。林後登科至中大夫,生子又字德新,為吏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