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納西族先民在在今陜西、甘肅壹帶建立犬戎國,立都於靜寧縣(今威戎鎮),據文獻記載納西先民為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早在炎黃時期,犬戎國就是炎黃部落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1]
秦漢至魏晉,納西族已遷徙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以遊牧、畜牧為主。
東漢時期納西先民在四川境內建立——白狼國,其屬地包括今天四川雅礱江以西的白玉縣等地區,與雅礱江東邊的牦牛國相鄰。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白狼國曾是壹個興盛繁榮的國度,並和中原的大漢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余國,戶百三十余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2]
唐代,部分納西族先民沿雅礱江南下,抵達麗江。隨後揮師南下,在洱海東部建立了第壹個政權——越析詔。史稱越析詔“地最廣、兵最強,素為南詔忌”。越析詔為時不長被南詔所滅,納西族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唐朝前期納西族先民在今雲南巍山縣北及漾濞彜族自治縣地,中偏南建立政權——蒙巂詔。
此後,納西族先民退回金沙江中遊流域;500多年間,在唐朝、南詔、吐蕃三大強勢的夾縫間苦苦周旋,艱難生存。這種特殊的生存環境鑄就了納西族深沈堅韌、靈活機動的民族性格。同時,納西族的文化受到這三大文化圈的潤澤,以東巴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濫觴。宋代,納西族先民的政治環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南詔也陷入了混亂;東邊的宋王朝則窮於應付北方遊牧民族,無力經略西南。“故自南詔以後,麼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棄其地,成甌脫之疆,經三百五十年之久。”納西族由此獲得了壹個難得的獨立發展時機。在社會經濟生產獲得充分發展的同時(農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產狀態),政治上分散的麼些部落漸趨統壹;東巴文化體系逐漸宏大完善。
清代以後,木府勢力漸趨衰微。原因是西藏又壹次納入中央王朝轄治的版圖,使麗江失去了“西南藩籬”的政治區位優勢,且木氏土司把持的莊園領主經濟漸已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消極因素。1723年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木氏土司此後壹蹶不振,受益的是麗江經濟,麗江的地主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手工業也漸趨繁盛,麗江古城的格局最終形成。殉情現象由此大量蔓延,麗江被外人稱為“殉情之都”。
鴉片戰爭以後,納西族地區也進入了社會動蕩時期,此間以麗江人俗稱“亂世十八年”尤為慘烈。清鹹豐、同治年間,大理杜文秀起義涉及麗江,進行了長達18年拉鋸戰,麗江損失慘重。張星源先生的《麗江史略》有載:“道光年間(1821—1850年)戶口下6405戶,男婦大小3128276個光緒朝戶口15152、男女大小46
納西的傳承
456個,較之道光朝減戶口五分之四,人丁八分之壹,鹹同回漢殲殺之殘酷可知也。”
辛亥革命時納西族人民積極響應,宣布脫離清政府統治,並參加了護國運動等反帝批封建運動;抗日戰爭中納西族為國捐軀者達400多人,因當時大陸交通線被日軍切斷,後期緬甸失陷,中國的陸路交通線只余昆明——大理——麗江——拉薩——尼泊爾——印度這壹條。麗江成為重要中轉站,麗江的商業、文化、教育由此盛極壹時。
1949年7月1日,麗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1996年,麗江發生7級大地震,死傷3200多人,經濟損失達45億元。1997年12月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2003年6月,“三江並流”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同年9月,納西族東巴古籍被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2003年7月1日,麗江撤地改市,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分成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和古城區。
[3]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今香格裏拉)、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
“麗君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麗江男人壹生有三件大事蓋房子、娶媳婦、曬太陽。麗江男人對種花、養鳥、寫字、畫畫、打麻將有著特別的嗜好和特別多的時間男人擅長壹切在院內的活動除此之外他們最愛的壹項戶外活動便是坐客而納西女人壹年當中只有在大年初壹才能睡壹天的懶覺。從“盼吉妹”到“阿奶”眨眼的功夫卻單純只有兩個字“勤勞”納西女人從早到晚幹活從體力活到小生意從收拾田地到殺豬從縫補衣服到生火做飯個個像下凡的仙女而男人們則閑了下來這壹閑就不得了。納西人中文人輩出令人目不暇接不能不說是納西女人養出了納西文化。
納西族善於學習也可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築上。古城民居在廣泛吸收漢、藏、白等民族建築風格的同時也把本民族的建築文化和審美意識融於其中形成了許多具有納西特色的三房壹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壹進數院等建築風格並在門樓、前廊的設置和天井鋪地、六合門及其裝飾等方面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問四合院裏哪壹部份最富有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門和六合門上的窗蕊—“四季博古”。雖說這些也是學習漢、藏、白等民族文化的結果。但是到了現在已沒有哪壹個民族像納西族這樣每家都必有六合門和“四季博古”。您看這六合門可裝可卸方便靈活開則為門閉則為窗。平時只開中間兩扇如遇家中有紅、白事客人較多行走不方便時則六扇門均可卸下。六合門上所雕的窗蕊稱為“四季博古”構圖上用名花異卉吉鳥瑞獸、美好典故以此寄托納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祿壽喜、耕讀傳家的美好意願。大家看到這六扇門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圖案這是“松鶴同春”、寓“春”和“壽”這是“喜鵲爭梅”、寓“冬”和“喜”這是“鷹立菊叢”、寓“秋”和“福”這是“鷺鷥天蓮”、寓“夏”和“祿”這是“孔雀玉蘭”、“錦雞牡丹”請大家都想想看它們都分別代表了什麽寓意。
麗江納西人歷來重教尚文許多人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壹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壹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麗江納西古樂曾應邀赴歐洲多國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贊譽。由於樂隊成員多是來自民間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納西壽星樂團”的美譽。
大智大慧的納西先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以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經為主要紀錄方式它是伴隨著納西族漫長歷史發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態文化約形成於唐宋時期有近千年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並蓄其他宗教篤信萬物有靈為多神教。東巴文是壹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復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壹“活著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書寫並保留下來的經文***有兩萬余冊。卷帙浩繁的經書內容豐富多采。涉含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簡科全書。東巴文化以其自己獨特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幾百年來始終吸引著許多中外學者和有誌之士前來研究翻譯和觀賞。東巴文化是納西人民對世界人類的偉大貢獻。
納西古樂是古城文化的靈魂與象征是麗江古城壹道典雅的風景。納西古樂是唐宋以來的壹些詞牌和曲牌音樂。在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以後這種音樂就陸續地傳到了麗江。這種音樂在中原地區早已成為絕音但自傳至麗江後被廣泛地傳播開來在鄉村在小鎮隨處都聽到這美妙的聲音。納西古樂保存至今還有22個曲目其中有的融進了納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風格。納西古樂被中外學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稱為“音樂活化石”、“和平之音”、“仙樂天音”。聆聽納西古樂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的意境。
經過近二十年的弘揚與宣傳納西古樂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世界樂壇上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樂會出訪英國引起轟動1997年2月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受到高度評價1998年在被稱為中國最高音樂殿壇的北京音樂廳演出進壹步證明了納西古樂的藝術價值1998年5月受挪威國王的邀請在挪威國慶節上隆重演出之後相繼前往法國、比利時、瑞典、臺灣、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納西古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日益為世界所認識和青睞。
聞名於世的麗江壁畫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壹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麗江壹帶迄今流傳著壹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壹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壹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