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家的“天”與“人”

道家的“天”與“人”

天道與人性相對。“道”本來是道,“天”合在壹起用,指的是天道。“天”的概念最初是和中國古代的宗教聯系在壹起的,是主宰萬物的人格神。“天”是至尊主的意誌。“尚書?唐高:“天佑善惡,禍從夏來。”周公更明確地提出“帝無親屬,德為輔”的觀點,認為帝“以德配天”,尊德為天所辭。天道與人事息息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猜忌之風興起,天道受到審視。鄭國之提出“天遠,人近”的思想,區分了天與人,重視人。“天”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概念,最早被提出。老子以“有為”為人性的特征,以“無為”為“天”的象征,提出了“天自然無為”的天道觀。莊子進壹步發展了這種認為“天”就是自然的觀點。

人文主義與“天”相對。“人性”有兩層含義;①指社會和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喪記:“親,敬,長,男女差別大。”人本主義,即人倫之法,是儒家哲學的重要內容。②是指人事,與“天”相對,屬於“天人之分”的範疇,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題。古代的天道觀強調“天”的絕對權威,把“人”置於完全順從的地位。春秋戰國時期,人格神的天道觀受到批判,重人性、重人事的思想思潮興起,傳統哲學中的“天人之分”由此開始。郭征子產提出了“天遠人近”的思想:自然之理遠,人事之理近,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事物無關,所以不能從天象中推斷人事。這就是“明確人與自然的區別”這壹思想的萌芽。道家區分“天”與“人”,主張“天道自然,無為而治”。荀子註重天人之分,重人事輕天命,主張“制命而用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仁”在理論上得到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