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謝氏歷史

謝氏歷史

謝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四大姓,在臺灣排第十三。謝姓出自於姜姓。謝氏之祖先始於炎帝地六十三世申伯。謝姓早期分布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時期,有些謝姓遷徒到山東、湖北和湖南。戰國時,謝姓擴展到四川和貴州並匯容到當地的少數民族。唐末謝氏開始進入福建,到明朝開始進入廣東,並且發展到臺灣。謝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陽、永昌,匯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都、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大埔、寶樹等。在甲骨文中,謝字像壹人拉弓箭之狀,古時謝、射兩字通用。因此,謝人是壹支善射的氏族,以謝命族名和地名,最終形成國家。謝,也是壹種龜,頭昂著行走。而低著頭行走的龜,稱為靈。謝,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推測在古謝之地曾出產頭昂著行走的龜,因以謝命地名,進而形成城堡,最後發展為國家。最初的居民稱為謝人,謝人最初的原始圖騰是龜。  

源流壹

源於任姓,出自周朝封予黃帝後裔申伯的謝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的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見,謝氏的壹部份為黃帝後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當今謝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宋朝王應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謝國,任姓,黃帝之後。”古籍《世本》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載了從黃帝到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氏出於黃帝的最早說法。漢朝王符在《潛夫論》中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朝有人認為謝氏是黃帝之後。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中說:“謝,伯爵。《荊州記》曰:棘陽東北百裏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大文豪歐陽修在《謝絳銘》中也說:“黃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兩人皆指出,謝氏得名於謝國,黃帝之後,諸侯國,伯爵。至周朝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後人以國名為姓氏。

宋朝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說:“謝國,源於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壹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名為氏。”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裔申伯後裔的封地謝國,屬於以國名為氏。炎帝,世稱神農氏,被謝氏族人奉為始祖之壹。關於謝氏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譜書都說是源於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如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說:“謝,姜姓,炎帝之胤。”在史籍《通誌·氏族略》中說:“周異姓國:……謝

遷徙(錢文忠百家講壇)

氏,姜姓,炎帝之裔。”在史籍《萬姓統譜》中也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壹,也稱神農氏。但司馬遷在撰著《史記》時,依據《世本》,未將炎帝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而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為五帝,僅將炎帝附於黃帝,故而在後世其名不顯。炎帝,為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姓姜,由於以火德王,所以稱為炎帝。由於其執政時間較早於黃帝,所以史籍《史記》中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說:“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據史籍《竹書紀年》的說法,“炎帝……育於姜水,故姜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動區域在姜水壹帶。姜水,在今天陜西的岐山、武功壹帶,屬渭水流域。到了壹百四十年後的周莊王姬佗九年(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由於申國位於南陽盆地,是周王朝控制荊楚地區的重鎮,因此楚文王熊貲發動了攻申國之戰,不久即攻克了申國,回兵時順帶又攻擊了母舅親戚鄧國。

楚文王在這次戰役中,雖未正式滅掉申、鄧兩國,但楚國的勢力實際上已伸入南陽盆地。申國王族子孫及國民在國破時大多逃遷至新都之邑謝國,後即有以新國名為姓氏者,稱謝氏,是為河南謝氏之壹,史稱謝氏正宗。謝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高車族直勒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唐書·謝偃傳》中的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是衛州人(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今河南衛輝),他在隋朝時期擔任散從正員郎,於唐太宗貞觀初年(公元627年)應詔對策高第(考試成績優秀),被唐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唐太宗的稱贊。當時有李百藥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謝偃以文學著名於當時。謝偃,祖先為高車民族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本姓直勒。在史籍《舊唐書》中說,謝偃的祖父叫直勒·孝政,在北齊政權中任散騎常侍,後改漢姓為謝氏。直勒氏,屬於以貴族身份稱謂為姓氏,原稱“敕勒氏”。按照高車族部落酋長世代相襲之慣,則謝偃之父與敕勒慶都是高車直利喝部酋長敕力犍的後裔,或許二人之中還有壹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如果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麽,改漢姓為謝氏的直勒孝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當年率眾降魏的敕力犍,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該支謝氏族人後在河南郡生息繁衍,融入漢族,亦成為河南謝氏中龐大的壹支,史稱河南謝氏。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謝水,屬於以居邑為氏。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曾

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

經封支子於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到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後,這部分族人也隨之東遷至龔邱(古兗州,今山東寧陽)。為了紀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將新封的龔邱地方也稱作謝丘,後有壹部份族人以居邑謝丘為姓氏,稱謝丘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謝氏。

源流五

源於嬴姓,出自先秦時期司射官,屬於以官職稱謂字訛為氏。先秦後期,秦國中人的姓氏之中就有射氏,出自軍制司射官。後因“射”與“謝”二字同音通假,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訛字為姓氏者,稱謝氏。關於射氏的來源,史籍記載不壹。在史籍《萬姓統譜》中記載:“射氏源於晉大夫貌之後。”而在史籍《姓氏考略》中,則認為“射氏由古司射官而來。”

在史籍《漢書》中,顏師古更認為:謝氏是射氏的壹個分支。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清朝時期,壹些蒙古部落在擺脫了厄魯特蒙古噶爾丹汗的控制後,歸附於滿清政權。清政府組建了蒙古八旗。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伯蘇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別速惕部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eis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謝氏。

⑵.陳蒙古八旗薩拉氏壹支祖上薩拉·白達色,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遼寧丹東鳳城牛莊落戶,後取其名首字諧音漢字“白”為氏,薩拉·白達色的弟弟薩拉·黑達色則攜眷至丹東岫巖地區落戶,取漢字“謝”為氏,隸屬於鑲藍旗蒙古。今後裔散居於岫巖哈達碑、偏嶺、鳳城大堡、石城、寬甸長甸等地。

⑶.巴爾虎旗蒙古中的謝京氏族,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厄魯特蒙古噶爾丹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余人南下,遊牧於今河北張家口壹帶。清康熙三十壹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其中壹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並獨豎壹旗,稱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諧音漢字“謝”為氏。

⑷.蒙古兀良合部的錫勒朱徳氏族、哈日瑪赤氏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多冠漢姓為謝氏、邢氏。

源流七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薩察氏,亦稱沙岔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撒鏟部,以姓為氏,滿語為Saca Hala,漢義“頭盔”,世居瓦爾喀渾春(今吉林琿春)、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謝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謝氏為乾隆大帝欽賜之姓,專用於具有官身之薩察氏族人。

⑵.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為Sal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遊烏紮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謝氏、邊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⑶.滿族蘇拉喇氏,亦稱松佳拉氏,滿語為Sulara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謝氏、松氏等。

⑷.滿族錫爾馨氏,亦稱謝京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錫爾沁部,以姓為氏,滿語為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壹,後多冠漢姓為謝氏、金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