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繼承道家學派思想發展形成的
閔 智 亭
道家學派思想怎麽會被道教接收過來成為立教的理論基礎 ?要明白這個原因,就得從道家學派諸著述中來追本溯源。
早在戰國時代,齊國稷下黃老學派,已經把黃帝、老子結合成壹個體系。所謂: “道家之學起源於黃帝,集成於老聃”。不過這時的黃老學派,是把黃帝、老子之“清靜無為,自然而治”的思想作為學術來研究,並沒把黃、老神化。後來,黃帝成了由神仙家們演成的“騎龍升天”的神仙。老子又是個“西渡流沙莫知所終”的存疑人物。《老子》這部書人稱“辭稱微妙難識”,很多詞旨可為修仙煉養者藉作理論依據。而《莊子》,這部老學的繼承和發微著作,所記述的黃帝去崆峒向廣成子問道的故事和形容的藐姑射之山“綽約若處女”的仙人,以及老子繼承人列禦寇的“禦風而行”等等,還有“緣督以為經”的煉養法,又都為煉養成仙說作了佐證。齊國的鄒衍,把《洪範》五行,推演成“五德終始之運”,創立陰陽五行學派。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為齊燕方士們找到了修仙的理論依據。同時在南方的楚國,更有著眾多的神仙說。如:彭祖,至殷末已活到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三閭大夫屈原,在他的《楚辭》中能壹氣列舉那麽多神仙,他的《遠遊篇》更能把修仙“路經”闡發得那樣詳盡,無怪馮友蘭在他的《再論楚辭中的哲學思想》壹文中說:“屈原的著作中的精神說,也可說是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料”馮友蘭先生是認為:“黃老之學,到了漢末,終於成了道教”的。戰國時代流行的:《行氣玉佩銘》、《卻谷食氣篇》、《導引圖》(後二者見馬王堆出土帛書),都是屬於道家學派的修煉長生的丹法。由於道家學派的學術思想是繼承古老文化而來,形成其多種因素,《漢書·藝文誌》所記漢初“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其大旨都在於“去健羨,處沖虛”;另有“神仙十家二百五卷”。“道家”、“神仙”在西漢初還有所區分,到了東漢已逐漸溶匯到了壹起,以次包括於道教之內了。加之佛教傳入中國的影響,以及漢末皇帝對老子的崇祀,皇帝把老子正式神化了。桓帝延熹八年兩次遣使者至苦縣祠老子,壹次是正月,遣中常侍左館至苦縣祠老子,壹次是十壹月遣中常侍管壩之苦縣祠老子;九年,桓帝還“親祠老子於濯龍宮,以文罽為壇,飾淳金扣器,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西漢初用《老子》之學作南面術施政的“黃老學”的老子是人,到了漢末就成了“神”了。神仙方術的“黃老道”也就隨之而形成了。從漢·順帝時的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於吉在曲陽泉水中所得《太平青領書》即《太平經》始,在民間形成壹個原始道教組織——太平道。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太平經》按《後漢書·襄楷傳》所說,是:“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巫覡雜語。”《太平經》中反對掠奪,拯民疾苦思想和追求平等理想社會的患想,無疑是從《老子》思想淵源中提取出來的。後漢·順帝。漢安年間張道陵在四川創立另壹個原始道教——五鬥米道,即天師道,亦稱正壹道。五鬥米道更是以《老子》為主要經典,定為教徒的必修課。據《後漢書·劉焉傳》和《三國誌·張魯傳》註引《典略》說:“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老子五千文》是由張魯定本為五千字而命名,聯系清·光緒年間發現的《老子道經上想爾》中的《想爾二十七戒》,把《老子》註上道教教義的創始者,應是張道陵至張魯。《老子想爾註》至少是張魯定本五千字時加以充實完整起來的。五鬥米道除把《老子》宗教化註釋作為教義外,還攙揉了神仙、方術、數術、神咒、符錄、內外丹法等等。五鬥米道是直接繼承綜合道家學派思想的《老子》發展出來的。
由黃老學衍繹而來的黃老道 (方仙道),而太平道,而天師道,到兩晉南北朝出現的北天師道、上清道、靈寶道、帛家道、樓觀道等教派,經過各派道教人士的努力,創造出眾多的道經、道典,奠定了隋·唐以後道教的理論基礎。這些著述涉及面很廣,“包羅萬象”,可謂為我們民族文化大放異彩。回顧壹下歷代國家正史中的《藝文誌》、《經笈誌》和其它誌乘及輯道教典章經書的《道藏》,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道教和道家的啟承關系。
道教是在有悠久歷史、光輝文化的中華民族自己的版圖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有著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特色和民族氣節,不是從 “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平空出現的。道教也吸收了些外來宗教的東西,那是為了充實自己,歷史上也發生過幾次宗教鬥爭,道教有時受挫折,那是由於民族矛盾與政治鬥爭的結果。
道教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產物。是以道家學派思想為依據的產物。用道教人士自己的話說:道教是 “黃老遺風”、“老莊家風”,這毫不牽強附會。
金、元時創立的道教全真派, “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老氏所謂: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莊生所謂:遊心於談,合氣於漠,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外天地,遺萬物,深根寧極。才全而德不形者全真有之” (《甘水仙源錄·郝太古道行碑》)。這段文字雖沒涉及全真派內丹清修的事,然祖述老·莊是很確切的。
綜上所述,所以說,道教是繼承道家學派思想發展形成的。
道家和道教是分不開的
先秦、西漢的 “道家”和東漢以後的“道教”,兩者面貌不同,如何能夠結合?(就是因為他們有壹個***同的信仰。信仰什麽?就是老子之道。)東漢張道陵創教以前,只有 “道家” 而無 “道教”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潛伏在“道家”諸子之內,後來才逐漸得到發展。自從“道教”產生以後,“道家”之書除了僅有的幾種古籍而外,並無新的著作流傳,我們就盲目的認為它的繼承人永遠斷絕了嗎?其實不然。
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整個的 “道教”完全被“道家”哲學精神所籠罩,其中知識分子包括在朝、在野、方內、方外壹切信仰的人士,凡關於治國修身之道,他們都崇拜老子;關於隱逸全真之道,他們都效法莊子(莊子在道家的資格等於儒家的孟子,儒家則孔孟拜稱,道家則老莊並稱);關於神仙變化的傳說,他們都根據《列子》的幻想而擴大之,更加捉影繪聲、描摹尺致(列子書中穆王、湯問二篇,漢劉向已說它“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但劉向也不能不承認列子是道家)。在這樣情況之下,偏重於理論性的“道家”和偏重於宗教性的“道教,彼此打成壹片,實際上已分不開了。
歷代以來道教界盡管受盡了儒家的排斥和外界的譏笑,而道教自己半入世、半出世的作風,竟立於不敗之地,其原因何在?就是它的教理教義深入人心,遍及社會各階層,適合群眾所需要之故。我們今日研究道教,對於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必須認識清楚,否則,就不能批判的接受。詆毀者固然是隔靴搔癢,贊美者亦未必恰如其分。已往學者們總是弄不明白, “道家”哲學思想為什麽混雜於“道教”的宗教信仰中? “道家”的老子為什麽變成“道教”的天尊?他們常常著書立說,企圖把“道家”與“道教”分開,使太上老君坐不穩三清寶座,但惜徒費紙筆,那些文章並無絲毫效果,因為他們既不懂社會群眾心理,又不察道教歷史根源,只算得壹個書生的見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