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二十多歲時就迷上了長生不老藥和“真人術”。為了達到修仙的目的,在煉丹師盧生等人的唆使下,秦始皇甚至將宮殿搬進鹹陽地宮,待在室內,標記皇位,不受外人打擾地“接待”神仙。這樣的記載在《史記》的幾處都可以找到。至少,秦始皇在“憐儒”之前是在煉丹。而他以水銀為墓和地宮的江河湖海,大概也暗示了他至死都深信朱砂水銀有神奇的力量,幫助他在死後繼續統治這個“永恒”的國家。
事實上,巴青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接管了其家族經營的龐大朱砂汞帝國。而她所掌握的長生不老魔法,很可能就在此時進入了秦始皇的視野。宋代學者劉攽在《女貞花》壹詩中寫道:“符拔能專利丹分,始皇帝稱之為女懷卿。此花為琴臺壹種,紅玉燃枝擅譽。”黃老的煉丹術萌芽於戰國時期,秦始皇和漢武帝也善於說自己長生不老,長生不老。各種方士,如李和欒達,在朝廷任職,劉安也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方士。他的書《淮南子》曾經提到過水銀、朱砂、雄黃等藥物。到西漢末年,王莽還喜歡神仙思想和煉丹術。此外,道教還與煉金術有關,道教的創始人張玲據說也精通這種技術。
東漢以前有兩種不同的煉丹傳統:壹種是求長生不老藥;二是嘗試做黃金。到了東漢時期,兩種傳統合二為壹,方士嘗到了長生不老藥的味道,而促成兩種傳統結合的因素又與醫學的發展有關,所以很多著名的方士如葛洪、陶弘景等也都是大醫家。葛洪對煉金術和早期化學的貢獻保存在《抱樸子內篇》中,裏面記載了許多丹藥(如太清丹、金葉)及其配制方法。
以上是流傳已久的壹種信仰,指出凡人可以化為神仙,而這種變形可以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興盛,百家爭鳴,生產達到頂峰。說起“鼎”,它是古代的炊具,也是記錄功勛的禮器。黃說,黃帝鑄九鼎時,鼎成了國寶。文物考古發掘,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表明青銅冶煉(銅錫合金)和鑄造技術在當時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周禮·考》中記載了不同成分、不同性質合金的“六氣”規律。
鼎本是煮肉湯和食物的器具。但隨後人們又希望在鼎中能提煉出別的東西。傳說秦穆公的女婿蕭史是皇宮裏的煉丹師。他曾經做了壹個“飛雪丸”,把它擦在秦穆公女兒的臉上(實際上是鉛粉)。他可能被認為是最早的化學家。
因為各種金屬礦物都是從土壤中開采出來的,所以五行生克理論中有土生金的說法。所以當時有壹個假設,土壤中的礦物質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比如認為雌黃千年後變成雄黃,雄黃千年後變成黃金。朱砂200年變藍,鉛300年,銀200年,金200年。我們能加快這種變化嗎?這時,奪取天地之力的思想應運而生,企圖達到“千年之靈,壹日足矣,七日造山川之寶”。於是我把各種藥物放在鼎裏,密封加熱,以為可以煉出貴重的金銀,於是煉金術在戰國末期萌芽。漢武時期,在最高統治者的支持下,煉丹術大發展。這時不僅要用銅、鐵等低金屬制成貴重的金銀,還要為統治者培育長生不老的仙丹。因此,這種在中國開始的探索活動應該被稱為“煉金術”。他們以體相比人,認為金玉不朽,所以最好提出金玉之精給人吃,於是有了“奉金者壽如金,奉玉者壽如玉”的理論。這時,煉丹師希望提煉出壹種叫做“金液”的神秘物質,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與普通物質配合就可以變成金子。西漢淮南王劉安,第壹個熱衷煉丹。他召集了壹千多名煉金術士在他的宮殿裏練習煉金術和執行特殊功能。後來又寫了《淮南子》、《淮南萬筆書》,可惜萬筆書已經失傳了。
淮南王劉安,後因謀反被殺。劉向抄淮南老家的時候,弄了個煉金的大臣,他自己也試過,但是壹直沒成功。劉安的侄子劉徹也熱衷於方士的奇異表演和煉丹術。他把很多有特殊功能的人召集到宮裏,在他成功表演後讓他當將軍,甚至娶了公主,但騙局壹旦暴露,他就立刻把它拉出來斬首。
漢代,煉丹興起。真金雖然沒有經過提煉,但是被制成了各種看起來像黃色和銀色的假金。人們發現了許多化學反應,主要是鉛、汞、硫和砷之間的化學反應,並創造了各種煉丹工具和提煉藥物的方法。
到東漢時,魏伯陽已經編著了壹部煉丹術書《神通器》,這是世界上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煉丹術書(國外最古老的煉丹術書是聖馬可的手稿,是公元十世紀的抄本)。實際上,神通器是魏伯陽在研究總結了大量前人煉丹術書籍《六百火錄》後總結出來的壹部理論著作。他把物質分為陰和陽兩類,提出陰和陽必須合作才能產生新的物質,相似的物質不會結合在壹起。他還指出,如果“藥物不是同壹物種,劑量不均,失去了紀律性”,那就是“飛龜舞蛇,越是乖張”,這其實就是煉丹過程中的爆炸(這是煉丹師發明火藥的前奏)。
黃金時代
晉代葛洪主編的《抱樸子》也是壹部著名的煉丹術著作。葛洪指出,這些隱語嚴重阻礙了煉金術成果的正確傳播。從此,《藥物匿名註釋》壹書成為煉丹指南書。在唐朝,幾乎每壹代皇帝都喜歡煉丹。此時中國的煉丹術發展到鼎盛時期,很多煉丹術著作的實用內容較多,隱語很少使用。
化學化學,源自阿拉伯煉金術Al-Kimiya。根據曹教授的考證,這是中國煉丹術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標——金液。金葉的泉州語是金雅語,泉州是唐代最繁華的貿易口岸。還有Geber(?-~ 780)曾經寫過壹本煉金術的書叫《東方的水銀》。格伯最大的貢獻是通過蒸餾綠礬、硝石和明礬來生產硝酸。這極大地促進了後來歐洲通過研究溶液發展化學。而在中國,煉丹是主要方法,溶液中產生的反應和氣體沒有仔細研究(中國的“氣體”是抽象的)。這也是東西方發展道路不同的原因。
葛洪時代後長生不老藥的故事繼續吸引著眾多帝王。就這樣,魏道第五帝拓跋珪在京城設仙坊煉藥,第五帝拓跋珪召來魏文秀向方士詢問長生不老藥的事,命人到山中訪仙,徐堅采用煉丹的方法為孝文帝煉成長生不老藥,從而實現了延年益壽的方法。右圖顯示了(方丹筆記)中包含的爐子。
中國煉丹術從晉末到唐末進入黃金時代。著名的方士、藥理學家、藥理學家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為梁武帝蕭炎煉丹,流傳《道藏·三十六水法》壹書,對化學中研究水介導的無機反應頗有幫助。同時,方士楚澤編纂了蘇元明的《太清石壁記》,記載了九鼎丹法等各種丹藥的成分和煉制方法。蘇還解釋了當時化學家使用匿名的原因。
許多皇帝都因服用丹藥中毒而死,如艾帝、唐憲宗、唐穆宗等。,所以許多專家都警告說,不應該相信丹藥的處方。比如金應丹含有汞和砷,含有毒素,但中國人還是堅持煉丹,因為不是所有的藥丸都有毒。也有人以金英丹之毒為戒,用其他方法追求長壽。而且中國人以毒攻毒的觀念在現代醫學中是成立的。8世紀,阿拉伯的首都(即巴格達)出現了煉金術,阿拉伯人稱之為al-kimiya(al是文章,kimiya可能是由“金液”的古漢語音變化而來),其中不僅包括煉金術和藥劑學,還追求壹種叫做al-iksir的靈丹妙藥,希望能夠使用。穆斯林世界沒有說身體是不朽的,也不會有制作靈藥的秘方。他們的煉丹在思想基礎和具體內容上都明顯與中國有關。然而,阿拉伯煉金術吸收了中國和歐洲的相關知識,並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所發展。大約12世紀,阿拉伯煉金術在伊斯蘭教的影響下傳到了歐洲。Al-kimiya演變成alchemia或alchemia。歐洲煉金術不僅從阿拉伯接受了東方的相關思想和知識,還進壹步加入了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和制作假金銀的原始化學技術知識,從而煥然壹新;但是,在內容上是相似的。除了煉金術和藥學,它還追求長生不老藥或魔法石之類的靈丹妙藥,就像中國的“長生不老藥”和阿拉伯的“阿爾-伊克希爾”。經過數百年的傳播和發展,煉金術因社會生產的發展而成為歐洲近代化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從而德語單詞Chemie和法語單詞chimie以及英語單詞Chemie都是由上述alchemia和alchemia演變而來。在中國,習慣上把阿拉伯和歐洲的煉金術稱為煉金術。其實這兩種煉丹的內容和國內大致相似,並不局限於煉金。
附: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壹書中記載了鉛汞硫結合分解的知識。但魏伯陽有壹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書中用了各種暗語,如:“江上妓女最靈,得火便飛,不見塵時鬼藏龍,不知有什麽存在,便管之,黃芽為根。”其實河上的妓女就是水銀,受熱就會蒸發(飛)消失。要想固定汞,必須加黃芽,黃芽就是硫磺。此時加熱後會生成紅色的硫化汞。“如果妳看起來是白色的,妳會讓它變紅。”
魏伯陽用隱語寫作與當時(東漢)的文化風尚有關,當時隱語(即填字遊戲)盛行。比如曹操和楊修看到曹娥碑上寫著“黃絹新娘孫子臼”幾個字,就獨立猜測是“妙詞”。事實上,在“參與契約”中,魏伯陽甚至用暗語說出了自己的名字:“約定時間加害,與鬼為鄰;壹輩子,環遊世界;陳輔羽檁,東西南傾,湯受厄,水旱相隔。”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煉丹術著作是西漢的《三十六水法》和《黃帝九鼎沈丹經》。沒有隱語,操作方法、藥名、劑量都很清楚。只是從東漢魏伯陽開始,在各種煉丹術著作中出現了隱語。就連煉丹家最常用的水銀也是:“女Nv”、“玄水”、“靈楊子明”、“赤帝劉著”、“不死之子”、“赤血將軍”等50多種匿名稱呼。硫磺的隱名有30多種,如施廷芝、黃亞、黃英、將軍、楊侯、孫粉、山食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