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僅是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然而這壹切隨著秦始皇統壹中國,燒毀了各國的史書文獻而沈埋於地下。楚國的歷史,被風幹成了 《春秋》中的寥寥數語……
初生
●“楚”之名源於偉大女性
3600多年以前的商代初期,壹支疲憊不堪的隊伍,艱難地向南遷徙,他們就是楚人的祖先。剛剛崛起的商王朝在中原擴張勢力,楚人的祖先因為不屬於商王朝的血脈家族而備受冷落,被迫離開故鄉。在今天湖北西北部的荊山壹帶,楚人的祖先停留了下來。史書記載,他們在這裏篳路藍縷,開啟山林。
相傳,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後代,來自中原的炎黃子孫。原本居住在中原的楚人為何得名為楚,有人說,這是因為楚人的居住地生長著許多荊條,這種荊條當時被稱為楚。也有人說,楚字象征著壹個人跋涉在灌木叢中。更多的專家認為,荊楚源於楚國在西周時期被分封於荊山壹帶。壹篇由2000年前的楚國史官所寫的文獻《楚居》卻提供了另壹種解釋。
傳說火神祝融的後裔傳下八姓,意味著這個部落分成了8支。其中壹支傳到了鬻熊這壹代,娶了壹位名為妣厲的女子為妻。《楚居》記載,妣厲生子時難產死去,孩子存活。巫師用荊條將妣厲裂開的腹部包裹,之後安葬。為了紀念這位為生育後代獻出生命的偉大母親,這個部族後來自名為“楚”,也就是“荊條”的意思。
●首領鬻熊認定復興使命
祝融是炎黃集團的重要成員,是炎帝的火師,在上古時代掌握著火的秘密。也正是這個原因,屈原在《離騷》開篇就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說楚人是華夏民族的後裔。在祝融的子孫們的內心深處,都強烈地想再次回到中原。然而,“南鄉之夷”是商朝人對“荊楚”的定位,商王武丁甚至教訓楚人,要像其他蠻夷壹樣定期來朝。
楚人的首領鬻熊從接過酋長權杖的那壹天起,就把復興作為自己的使命。在?裏壹間幽暗的小屋中,有著壹位和鬻熊壹樣期待著黎明曙光的中年人,他叫姬昌,本來是商朝的西伯侯,建國於岐山之下,暴虐的商紂王因為壹點小事將他囚禁7年,而他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商紂王的荒淫和暴虐,讓姬昌決定召集各路人馬密謀反商。周文王的召請,讓鬻熊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這是荊楚擺脫蠻夷身份,獲得中原文明承認的絕好機會。
●封“子爵”之日是為建國
鬻熊帶領著族人跋涉千裏去中原輔助周文王,作為火神祝融的後代,他掌握著歷代祖先心口相傳的夜觀天象的秘密。被委以火師的重任之後,鬻熊恪盡職守,晝夜不休,病死在了火師的職位上。
周人壹舉推翻了商王朝,勝利後,以血緣為標準的大分封名單上,周王漏掉了遙遠南方的楚人。直到多年後,周成王回顧祖先的創業史,才想起了那位盡職盡責的火師鬻熊,冊封鬻熊之孫熊繹為“子爵”。
盡管只被封以諸侯之中最低壹等的爵位,所封的土地也只有50裏,但是在楚人的史冊上,這壹天被當成了建國之日。
●熊繹只獻上桃木弓和茅草
據 《左傳》記載,楚國建國後不久,周成王要舉行諸侯會盟,楚子熊繹也被邀請。諸侯朝見天子,必須準備朝貢之禮,熊繹卻憂心忡忡。據 《楚居》記載,建國之初,楚人好不容易建起壹間祭祀大堂,卻窮得拿不出祭品,只好跑到鄰國偷了壹頭小牛,在晚上偷偷祭祀。從此,楚人把祭祀祖先的儀式稱為 “夕”,必定在夜間舉行。
周王朝的國都鎬京,四方諸侯絡繹前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停著壹輛與環境格格不入的柴車。熊繹下車,畢恭畢敬地拜見周成王,獻上了從楚國帶來的貢品——用來驅鬼的桃木弓和用來敬神的茅草。
岐陽之盟大會舉行那天,周成王拒絕了熊繹入殿的請求,命他作為火師,與鮮卑之君壹同在殿外看守火堆。熊繹明白了,雖然被封為子爵,但在周人眼中,自己仍然不過是壹個蠻夷之君。
從此,每逢周王朝重大朝會,熊繹都會受邀主持升火儀式,壹直到周成王去世。在周康王即位的朝賀儀式上,康王將給幾位功勞卓著的諸侯以賞賜,齊、衛、晉、魯分獲了鐘鼎車旗等物,周王朝又壹次忘了楚國。
●周昭王伐楚三戰而亡
熊繹去世之後,對於向周王朝進貢壹事,楚人不再那麽準時,但是這個疏忽卻招致了中原王朝的勃然大怒。陜西扶風出土了壹個巨大的青銅器窖藏,其中最有名的是壹個精美的墻盤,上有銘文記載:周昭王集中全國兵力,南下攻打楚國。
這場戰爭的結果出人意料,周昭王親自帶領六師浩蕩而來,而楚國只有區區兩萬兵馬。戰爭卻持續了8年,在第二次戰爭中,周朝軍隊在漢江邊幾乎全軍覆沒;在第三次戰爭中,周昭王落水而死。
周昭王的南征,讓楚人明白了壹個道理:向中原王朝表示恭順並不能保護自己,惟有國家強大才能生存。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諸侯之間開始相互攻伐,歷史進入春秋時代。在多年積蓄力量之後,楚國利用周王室衰落之機,西征庸國,東攻揚越,壹直打到湖北東部壹帶。楚國第四代國君熊渠幹脆把3個兒子都封為王,與周天子相提並論。這位極具開拓精神的國君幹脆向全天下聲稱: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覺醒
●鄭文公返程被攔住
公元前642年,鄭國君主鄭文公前來朝見楚成王,表示臣服。渴望被中原國家承認的楚成王心花怒放,他當即決定贈與友邦鄭國1000斤銅。會見結束,鄭文公離開楚宮,楚成王突然後悔了。他派使者攔住了鄭文公返程的隊伍,與鄭文公鄭重約定:這批銅錠只能用來鑄禮器,而不能用來鑄兵器。可見,在先秦時代,銅不僅僅是壹種金屬,更是決定壹個國家命運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在大冶,有壹座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銅礦山,發掘出壹座春秋時代的古礦井遺址,通過遺留的40萬噸煉銅爐渣,專家推算累計產銅12萬噸,可以制造2.4億件銅戈,或6000萬把青銅劍,或40億枚青銅箭頭。周王朝十分清楚這座礦山的戰略地位,因此在漢水流域分封了壹系列王室成員,被稱為 “漢陽諸姬”,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守護金錫之路。隨國是“漢陽諸姬”中最主要的壹個諸侯國,歷史悠久,血統高貴,位置險要。多年來,楚國南下的壹個主要動力,就是征服隨國,控制銅綠山。
●不守規矩的熊通
公元前740年,楚國內部發生重大事件,楚君?冒的弟弟熊通殺死了侄子,成為楚國的首領。37年之後,他自稱楚武王,壹即位就要周王朝晉升自己的爵位。被拒絕後,熊通大怒,當即自立為王,即位不足3年就討伐漢江平原西部的權國。熊通滅權後,沒有把權國分封給臣下,而是改權為縣,設置了縣尹加以管理。這是春秋時期最早設縣的行政體制改革,被史學家稱為是“春秋第壹縣”。縣,就是懸掛的意思,即所有權力懸在中央手中。
●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
此時,壹股“弒君潮”正在中原興起,各國以下犯上之事層出不窮。中原國家內部自相殘殺,亂成壹片,楚國實現對外擴張夢想的時間到了,楚武王很清楚,要實現這個大國夢,必須首先擁有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銅。
在戰場上迅速崛起的大國,大多數是邊緣型國家,這也正是春秋列國競爭中的壹個規律性現象。秦國地處西北,在與遊牧民族曠日持久的競爭中培養起了虎狼之性。齊國地處東海之濱,在與東夷的長期鬥爭中保持了不懈的鬥誌。不過,在這幾個大國中,楚人的尚武精神是最為突出的。楚王的文獻上有壹句話:“3年不出兵,死不從禮。”也就是對楚王的要求是如果任王之內,3年沒有打仗,死後屍體進不了宗廟。
●楚武王征戰中離世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率領大軍,踏上討伐隨國的征途。隨軍精良的武器,讓第壹次攻隨戰爭並沒有取得任何成果。距首次伐隨16年後,年已70歲的楚武王再次踏上征途,他發誓要在有生之年完成這個關系楚國前途的重任。出發前,他突然感到心臟壹陣不適。
楚武王對王妃鄧曼坦承了憂慮,王妃說出了楚國史上壹段著名的話:“我也有壹種預感,大王的福壽這次可能是要到頭了。不過,您放心地出發吧,即使您捐軀在途中,楚國終將會迎來勝利的。”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率領大軍,第3次踏上了征伐隨國的路途。行走到漢水東岸時,他心臟病突發去世。
楚軍將帥嚴密封鎖國君去世的消息,率領大軍直撲隨都。首戰失利後,隨國臣服於楚國。楚軍終於用壹場勝利,告慰了為國捐軀的武王。這次對隨國的征服,意味著當時天下最重要的壹座銅礦山納入了楚國的勢力範圍。
●戰車和改造兵器
第3次伐隨中,楚國建立了第壹支戰車部隊,車兵首次裝備了戈矛合體的戟,楚武王還專門建立了壹支負責平整道路、架設橋梁的工兵部隊。楚國人的學習創新能力,還突出表現在對兵器的改造上,江陵楚墓的雙矢並射連駑,被認定為是半自動步槍的鼻祖。
擁有了銅綠山之後,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繼續擴張戰略,將楚國的戰略重心放到了開闊的江漢平原。他的孫子楚成王南撫楊越,北收弦、黃,東征徐夷,控制了大別山南北的通道。懾於楚國兵威,周王室正式承認了楚國對江漢平原壹帶的統治權力,等於承認長江中遊的數座大銅礦成為楚國的囊中之物。
公元前688年,楚國軍隊壹路沿武當山東側平原北上,直插南陽盆地,征服了權國、羅國、鄧國、絞國和申國,楚軍另壹路則直指大別山。在迫使隨國臣服之後,楚又消滅了中原南端的息國,並揮師北上,攻打了蔡國和鄭國,把它的勢力插入了中原腹地。之後,楚國占領了從川東、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裏沃土,形成了新月形的包圍。
由魯國史官書寫的史書 《左傳》,記載的大多數是中原諸侯的大事。楚國建國300年間,沒有出現過壹個楚字,直到公元前710年,這部惜墨如金的史書終於提到了楚國:“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
本報與央視紀錄頻道聯合報道
參考tv.cn/shtml/zgdsb/20140228/24113.shtml
妳可以載搜壹搜中國電視報
上面是第壹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