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詩句卡片參考如下: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舊賞園林,喜無風雨,春鳥報平安。
烽火平安夜,歸夢到家山。
居可無君子,交情耐歲寒;春風頻動處,日日報平安。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沿邊千裏渾無事,唯見平安火入城。
種竹今逾萬個,風枝靜、日報平安。
刁鬥靜,烽火壹把,時送平安耗。
拓展知識:
詩,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尚未見於甲骨文和金文。據學者周策縱研究,有指祭祀中伴隨著某種動作、音樂、歌詩和舞蹈的壹種特定行為的意義。
後來,當強調音樂、歌詩和字詞等方面時,就造出了“?”字,該字後最終演變成了“詩”字。在字形上,戰國文字中的“詩”字由左邊的“言”和右邊的“寺”組成,小篆中的“詩”字基本承續其戰國文字字形,漢隸中的“詩”字有兩種寫法,壹種承續小篆字,壹種簡化“詩”字的小篆字形而演變為楷書中的“詩”字。
在字義上,“詩”字的本義是“文學的壹種體裁(言說心誌、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古籍中特指《詩經》,引申指“作詩(言說心誌、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又引申指“奉持,承繼”,又通“邿”,指“春秋時期國名”等。
說文解字
詩,誌也。從言,寺聲。書之切。
說文解字註
詩,誌也。
註:《毛詩·序》曰:“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按:許(許慎)不雲“誌之所之”,徑雲“誌也”者,《序》析言之,許渾言之也。
所以多渾言之者,欲使人因屬以求別也。又《特牲禮》(《儀禮·特牲饋食禮》):“詩懷之。”註:“詩,猶承也。”謂奉納之懷中。《內則》(《禮記·內則》):“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
按:《正義》引《含神霧》(《詩緯·含神霧》)雲:“詩,持也。”假“詩”為“持”,假“持”為“承”,壹部與六部合音冣(最)近也。《上林賦》:“葴持。”持音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