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飾、首飾和化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說最初的服裝只是禦寒的工具,那麽附加了飾品和頭飾的衣服就是服裝文明的審美體現。
商周時期的女裝已經開始註重色彩圖案和花紋。當時,人們經常穿著由黑色絲綢制成的連衣裙,上面裝飾著由厚絲綢制成的彩色翠鳥形舊圖案。在春秋戰國時期,刺繡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成為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在齊襄公,後宮已經是“嬪妃數百,衣須繡花”。當時各諸侯國婦女在衣服上繡上圖案,增強了材料的美感。
到了漢代,刺繡在服裝上的應用範圍進壹步擴大。班固詩中說“繡系百領”,也反映了刺繡在裝飾上的流行。王充在《國語》年說,齊國都城臨淄有刺繡的傳統,所有的女人都會刺繡。再窮的女人,也能在衣服上繡壹點顏色。
在唐代,刺繡仍然是服裝裝飾的首選。當時,除了傳統的絲綢刺繡外,人們開始使用珍珠刺繡和金銀線刺繡,使服裝材料具有金光閃閃的效果,其風格更加華麗。在唐代的詩詞中,有許多繡詠,如羅隱的詩“花以玉指添春色,鳥以金針長羽毛”;張效彪有“寶髻巧梳金玉,豬肉裙要繡鴛鴦”的說法。這些都是對女裝刺繡的生動描述。
到了宋代,珍珠繡衣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有些衣服可以用數百顆小珍珠來裝飾,甚至紐扣也是用寶石做的。
說完了著裝,發型也是古代女性非常重要的裝飾。這裏的發型指的是發髻的形狀,因為在古代,女性很少留短發,但如果留長發,就要梳成發髻,而且不能蓬頭垢面,尤其是為了壹個端莊穩重的家庭。當時女性以長發為美,梳成各種發髻。唐代詩人經常在詩中描寫女性的發型,如“E-E秦發髻”、“時代高梳髻”,都是誇高髻風。
宋代女性偏愛高髻,有的髻高得驚人。例如,在南宋的宋理宗時期,有壹種叫“不落”的高髻,也被稱為“天空髻”,特別受歡迎。那時候很多人喜歡包子,又大又扁,因為不妨礙睡眠,所以包子很多。在宋代,大多數未婚女孩都紮雙髻。雙髻是指梳在頭上或額旁的兩個空心的、環形的發髻,看起來活潑可愛。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豐富的長發,這往往是不夠的。這時候,假包子就應運而生了。
古代女性的妝容是衣服不可分割的陪襯,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妝容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在古代,最常見的化妝就是調脂、定粉、畫眉、點唇等。
出自漢代著名民歌《論衡》“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甜;當我失去我的山,我失去了我的女人的顏色。”塗胭脂的習俗可能起源於匈奴,匈奴單於的妻子叫“閼氏”,“閼氏”就是閻誌的意思。
三國時期,胭脂開始在漢族婦女中流行。古籍《匈奴歌》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壹個侍女初入魏宮。壹天晚上,曹丕正在燈下看書。房間裏有壹個七英尺高的水晶屏幕。女仆在屏風外等著。不知不覺,丫環睡著了,臉上被屏幕劃了壹下。壹時間,傷口如小霞,就散了。沒想到,這個女仆更讓人感動。從此以後,宮中的婦女就用胭脂來模仿繪畫,取名為“小霞妝”。
三國以後,胭脂在宮廷和貴族家中的民間普及,成為女性流行的化妝品。唐代很多詩詞都提到了胭脂,壹些仕女的臉上、嘴唇上也經常塗上胭脂。宋元以後,胭脂成為最受女性歡迎的紅色化妝品。這本書裏有十多次提到胭脂。
據古籍《采蘭雜誌》記載,胭脂有石榴焦、大紅卷、小紅卷、萬金紅、丹心紅等品種。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眾多的胭脂品種,古代女性才更加打扮得花枝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