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補陰簡介

古籍中的補陰簡介

補陰又稱滋陰、養陰等。是壹種治療陰虛癥的方法。如心陰虛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質嫩紅、苔少,脈細弱而數等癥,針灸常選神門、心俞、三陰交、腎俞、太溪(或復溜)等穴,針用補法。肝陰虛表現為眩暈頭痛、耳鳴耳聾、麻木、震顫、夜盲、舌幹紅少津、苔少、脈弦細數等癥,針灸常選肝俞、太沖、曲泉、復溜、太溪等穴,針用補法。肺陰虛表現為咳嗆氣逆、痰少質黏、痰中帶血、午後低熱、顴紅、夜間盜汗、虛煩不眠、口幹咽燥或音啞、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針灸常選肺俞、太淵、三陰交、復溜等穴,針用補法。腎陰虛表現為腰酸腿軟、遺精、頭昏耳鳴、睡眠不深、健忘、口幹、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針灸常選腎俞、誌室、復溜、太溪、三陰交等穴,針用補法。補陰又稱滋陰、育陰、養陰、益陰。指用補陰藥物治療陰虛證的方法。陰虛多與心肺肝腎四臟相關,應辨證施治。如心陰虛癥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等,治用天王補心丹。肺陰虛癥見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幹燥,形體消瘦,午後潮熱,顴紅盜汗,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等,治用百合固金湯。肝陰虛癥見頭暈耳鳴,兩目幹澀,脅肋灼痛,手足蠕動,肢體麻木,舌紅少津,脈弦細數等,治用杞菊地黃丸。腎陰虛癥見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遺精,五心煩熱,盜汗潮熱,顴紅咽幹,舌紅少津,脈細數等,治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飲。常用藥物有沙參、麥門冬、天門冬、玉竹、女貞子、石斛、百合、旱蓮草等。

詳見百科詞條:補陰 [ 最後修訂於2015/6/11 19:56:17 ***591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